banner图

【所有栏目】

读经教育

季谦学院

新闻资讯

推广体系

类聚导航

读经地图

读经论坛

广毅:为什么要读经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经教育 >

广毅:为什么要读经

时间:2016-04-21 13:08 | 来源:爱读经| 作者: 广毅


 

读经的学生1

一、从经典涵义方面

         要了解为什么要读经,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经。据《说文解字》解释,“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纵列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因为其具有先在性、恒久性与不易性,故在文化上可引申为亘古不变的常道常理。“典”本意為冊子,而记载这些常道常理的书册即被称之为经典,简称经。

        根据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所提出的编选读经教材的五个标准,分别为:一,义理上深厚高明; 二,文学上优美瑰丽;三,文化上影响流传;四,社会上哙炙人口;五,性情上恬适自在,隽永可人。根据这些标准,王财贵教授编选了十本经典读本,以四书五经为主,涵盖经史子集约三十万字,作为青少年经典诵读的教材,以期成为今日青少年企及历代圣哲智慧的密匙。而这些教材,和从孔夫子开创有教无类的私学,把文化知识由贵族传向平民至清末民初,两千多年间,各私塾书院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教材选取,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只要是经典的,就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此并非盲从古人或标新立异,乃是由四书五经其本身之深刻内涵使然。试问,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们不去读诵,去读诵什么呢?这样的原创性思想我们不去温习,去温习什么呢?
 
二、从学习能力方面 

        从人类的两种学习能力方面讲,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正常人,其学习特点所遵循的规律无不是年龄越小越擅长记忆,年龄越大越擅长理解。故当在年幼之时,当通过读诵的方式多记忆经典之作,以达到全面开发人性,为成就有深度文化教养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待其完成第一阶段的扎根教育,正是理解力日渐增长的时候,再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小则谋生养家,大则修齐治平,总而言之,为人处事两不误,此即孟子所谓“幼学壮行”之意。


在读经的学生2

        在古人,于此理坦然明白,无有疑惑,故无论孩童他日立何志向,从事何种职业,皆当经历私塾之教育,而私塾又必以读经写字为核心,师生相传,父子相授,数千余年,不绝如缕。惟在百年来西风东进,全盘西化之今日,国人完全忘却古人教育之智慧,以认知心理学之实用主义作为一切学科之标准,凡事但求当下能否了解实践,导致物欲横流,人心失所,因为找不到精神家园,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士众矣。
 
三、从教育原则方面

        任何教育,都是由其目的决定所应遵循的教材、教法、教育时机三原则。我们让孩子从小到大接受数十年教育的目的何在?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便急急忙忙的去去努力实践,恐怕又会南辕北撤,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年龄段,便把某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此时,他所需要的不是养家糊口,也不是建功立业。那如何来界定教育的目的?王财贵教授给出了一个客观且切切的答案,即开发人性,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倒是容易理解,那何谓人性?其实,人性虽然内涵复杂,古今中外可谓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亦可通过两方面来了解,即人性的两方面表现:品德和知识。一般所谓“才德兼备”“品学兼优”是也。


读经的孩子3

        那人性怎么开发?古今中外各有其说,亦有其法,但都必须遵循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现代西方科学研究也给我们提供确凿的研究成果,即一个人的聪明往往取决于其脑神经是否发达,而丰富的信息刺激可以增进脑神经树突的生长连通。西方的科学研究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零到三岁大脑发展完成60%,三到六岁完成30%,六到十三岁完成10%。换言之,一个人一辈子是否愚笨智慧在十三岁基本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中国古人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更证此说乃人类共识。所以从人性开发的全程性来说,可以听的时候给他听,可以看的时候给他看,可以念的时候让他念,可以记忆的时候让记忆,可以理解的时候理解。而所选教材必须符合其学习方式,即听就听经典的声音,看就看经典的画面,念就念经典的书籍,理解就理解经典的智慧,以简驭繁,以道驭术。从人性开发的全面性来说,人类的漫长历史成就了人性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和成就,可大分为人文、科学、艺术三方面,而各自都有其不同的范畴和领域。所以学习不同领域的学科就应该遵循不同领域的规律和要求,一刀切式的教学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故教育的目的确定教育的对象,由教育对象决定选用何种教材,由教材的特点决定选用何种教法。由人性开发的全程性,决定了在基础阶段之教育务求教授终生受用之学问,而不能只看到某一阶段;由人性开发的全面性决定了基础阶段所学内容不能偏于一科,而是通过启迪智慧从而对以后所要学习的各种学科都能起到促进和指导的作用。
 
四、从童蒙养正方面

        《易经》蒙卦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蒙昧无知之际,即能够用恰当如理的教育把他养正了,这相当于圣人的功绩。盖因为,孩童初生人间,诸事迷茫,如同一张白纸,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故尤须给予正确的引导,理性的启发,让蒙童通过耳濡目染,师长教诲,以日渐明白为人处事之道。一个人生命成长,需要衣食住行以保障之,那一个人慧命之成长,又当以何保障之?孟子云: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诚然,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人之能知礼知义,能够依理而行。《礼记》檀弓篇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依古人之见,人和禽兽是一定是要区分开来的,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生而性善,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心,展现于个体生命即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这不正是为人之根本所在吗?然推己及人,则一个人一生中必然要面对和处理的五种关系,又称为五伦,分别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凡此种种微言大义,舍经典又能从何处明白呢?读经教育,就是利用承载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圣贤经典,对少年儿童进行适时合理的启发涵养,以期从小能具有端正的品德,远大的理想,养成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步步走向现代发达国家之列,依靠的正是我们清晰的历史记忆。如今,举国唱响中国梦,何谓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只是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而没有民族文化与核心价值作为基础后盾,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强大是难以长久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所系和凝聚力所在,故犹太民族虽亡国两千余年仍然可以复国,而曾经困扰整个赵宋江山的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国,虽盛极一时,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六、从人才培养方面

        2008年中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并由此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何谓钱学森之问?这一年,科学泰斗钱学森老先生卧病在床已久,温家宝总理又去探望,钱老询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高校越来越多,却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也是国人对近数十年来教育成果的反思和拷问。

        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有余年矣,我们目睹了国家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也目睹了社会道德底线的被不断突破。高校是越来越多,人才却总是出不来?试问,当今中国人口超过十三亿,在校学生两亿多,高校两千多所,全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可有培养出鲁、郭、茅、巴、老、曹这样的文学家?可有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画家?可有梅兰芳马连良这样的戏曲艺术家?可有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这样的哲学思想家?


读经的学子4

        即便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的课本超英赶美半个多世纪,可是我们赶超了没有?答案是确凿无疑的没有。因为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能不能赶英超美,不是由课本的难易程度和各类竞赛的成绩排名决定的,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思考兴趣和思考能力决定的。当一个民族因为扭曲的数理化教育,举国恐惧数学、害怕思考的时候,这个民族又怎么能在科技领域有长久稳健的发展!同样是学校教育,同样是语数课程,美国对学校的的定位很清楚,那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至于人文和艺术,有教堂,有博物馆。在这样的场所,培养学生性命之学和艺术欣赏能力。而正是这些,又给他们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所以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和人文、现代和古代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然而在中国,学校是学习知识技能之地,然人文、艺术呢,因为近百年来冠之以“封建”“落后”的批判和抛弃,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已经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缺乏深度的人文教养,又怎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大才呢?近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经被彻底摧毁,文化信仰已经被彻底否定,面对物欲横流、拜金泛滥,一切的社会怪状都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在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欧美世界,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这一事实或许能给急于培养出科学家的国人留下一些启示吧!
 
七、从中西汇通方面

       依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研究:人类理性有两种表现,分别为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康德又强调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故被一代伟哲牟宗三先生誉为最接近中国儒家的西方哲学家。根据人类两种理性所成就的两种不同的学问方面言之,实践的理性成就生命(智慧)的学问,体的学问;思辨的理性成就知识的学问,用的学问。生命的学问所要解决得是一个生命的价值意义及终极归宿的问题;知识的学问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方式更好的实现前面提出的问题。纵观东西方各自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东方的智慧成就在于生命学问的体贴与实践,西方的智慧成就在于知识学问的探索与实践。于是东方成就了儒释道三家,西方成就了民主科学。对于生命学问的探索与实践应该回归到已经在这方面臻至圆满境界的圣贤佛菩萨真人处,通过他们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妥善的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对于知识学问的探索与实践应该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走得更高更远。


读经的孩子5

        所以,生命的学问保障着一个人能够遵循天理人道而不偏离;知识的学问使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生命的学问若没有知识学问之完善,必将陷入固步自封,终将为历史淘汰;知识的学问若无生命学问加以约束,必将如脱缰野马,把世界推向灭亡。

        在此需要特备说明的是,同样是生命的学问,与从人生无常和人心执有入门的佛道两家相比,从人性光明入门的儒家学问则更加完善高明。其始于德化个体生命,谓之内圣,终于德化天下,使万类各得其所,谓之外王。内圣者,存天理而灭人欲,使个体现实之生命,合乎人性光明,合乎天道,以实现修身;外王者,通过建立合理之人间秩序,使每个生命存在都能够各正其命,以实现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

       读经的最高也是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本民族经典以了解体贴本民族之学问智慧,同样通过诵读西方经典以了解体贴西方民族的学问智慧。而我们又知道,东西方两种学问正好成就于人类的两种理性表现,皆从人性而发,故当以本民族的学问智慧为本,吸收消化西方民族的学问智慧,以实现人类理性的全幅开发,完成中西文化的真正汇通,使两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完善,各归其位,共同把人类带向更加光明幸福的方向。

 
近期读经教育活动:2016年论语一百五一体验营开始招生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文礼文教基金主办)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后街中韩文化创意创新园A6栋 邮编:100096电话:400-8984808QQ读书群:543250139Email:ec@idujing.com

    季谦教育

    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12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9102652号

    新浪

    淘宝

    新浪

    关注爱读经服务号&进入爱读经微店

    私塾学堂收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