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

【所有栏目】

读经教育

季谦学院

新闻资讯

推广体系

类聚导航

读经地图

读经论坛

张丽华:追随王财贵老师十八年求学办学心路历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经教育 > 读经纪实 >

张丽华:追随王财贵老师十八年求学办学心路历程

时间:2017-02-21 15:28 | 来源:东山书院| 作者: 张丽华

读经交流网碧溪老师谈听讲感受:我是一行泪珠儿从头流到尾。听到坐在我身边的潭龙老师抽泣不已,拧头看见轶男、燕之老师不断抹泪,学员们动容者众矣......
 
燕之老师下课后来找我玩笑是不是泪涕沾满丝巾,原来不知丝巾这项功能很强大,我笑说:有远虑者无近忧,以后要多备几条哦~
 
张丽华老师的虚怀若谷,待人谦卑,呆若木鸡,大智若愚,让人感觉到唯谦卦六爻皆吉也,名符其实之“大谦”也。她的演讲没有慷慨陈词,没有激昂煽情。谦卑朴实的每句言语都却饱含生命的真诚。
 
读经

主讲:张丽华
时间:2014年9月13日
地点:河南郑州
修订:2014年9月21日


燃起无尽明灯 传续中华慧命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午安!
 
       今天来到这里,坐在讲台上,内心是诚惶诚恐的。所谓诚惶诚恐,是因为我自认才学不够,学问的思想体系也还没有像王老师一样,已经卓然成家。论及读经教育呢,也很惭愧,我自开办学堂,近十年以来,一路跟着同学们读经,所谓的教学相长,学生们教我比较多,真正受益的是我。所以主办方邀请我在这里跟大家演说,所谓成功者经验分享,我觉得内心是诚惶诚恐。若真要说甚么﹐就将我十多年来的学习心得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记得前两天坐飞机到河南来,一下飞机到机场大厅,看到很多人簇拥着、欢喜前来迎接王财贵老师,亲眼所见王老师在这片中国大地受到那么多人的热爱、尊崇,我内心起了一个大感想:有为者亦若是。身为一个读书人,他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能为天下众生做事,而得到天下人心之所向,一个读书人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所为者不过就是如此。我们学生、晚辈所走的也是应该这条路。
 
       主办单位跟大家介绍我时,说这位老师是跟着王财贵老师从台湾来的学生。是的,我跟随着王财贵老师,一路相随,不仅仅只是从台湾到河南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跟随老师的路啊,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十七、八年,从来没有断过(掌声)。
 
       这两天,很多人来经常问我开办读经教育几年了?跟从王财贵老师有多少年了?有没有挫折?有没有失望过?我仔细想想,在跟随着老师学习的过程当中,日有所进,见识学问都有所成长......而王财贵老师跟着牟先生十多年来,已是卓然成师,可以为天下担负起大道之责,把断续的文化可以接续回来。我比较愚钝,到现在只能说只能尽心地把王老师的一些理论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身为老师的一个学生,也只有四个字——依教奉行。除了此心以外,所谓的挫折,所谓的失败,只能说我的德还不到位,而不是挫败感。(掌声)
 
       我来到这里,很想把我的最好的分享给大家,也反思自省我有甚么东西可以有利于大家,利润众生。所以这几天,我遇到人便会问,请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早上跟王财贵老师一起用早餐,也请问老师我要讲些什么来与大家分享?一直到刚刚坐上讲台,还在思考我的讲题内容要怎么讲才能够有利于大家,对大家帮助更大?我整理了我的从学过程到教学过程,这个学思并进的过程,对大家来说不只是30万字读经教育的分享,而是一个求学者,也是一个读经教育者,个人生命对于所谓的学习、教学经验的分享,若是有离题太多或铺陈太多的,未尽题意而讲的不好,还请大家多见谅。(掌声)
 
       第一个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求学经验,我也是算是一个半读经小孩吧,因为我的父亲从我4岁就给我开蒙了,读的是普通的蒙学。所以我在4岁、5岁,其实就已经可以读一般的《西游记》,《三国志》,《红楼梦》。到了小学入学的第一天,到了学校里,我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学校里的老师,不能教给我任何东西,台湾的小学是教ㄅㄆㄇㄈ,小一、小二都要学所谓的注音符号,所以我上学第一天是哭哭啼啼回来的。第二天,就闹着不肯上学。那时候没有王财贵老师,没有所谓的在家自学,也没有所谓的读经学堂,台湾施行的是义务教育,除了回学校,我无处可去。我的父亲就告诉我说,请我要发愿,要发愿能够早日求得名师,叫我要学佛陀一样,要发心发愿求智慧。此外,我的父亲每天帮我制做我的专门课本,内容从国学童蒙、世界名著选,到好文剪报等等。第二天我就带了我自己的课本到学校去,读我自己的书。所以小学时,从一年级起读的是我父亲编的书,或是我哥哥读的高年级科目,日子不知不觉这样过去了。从小就有一个心情,我担心一个没有粮食挨饿的世界,这个粮食是指精神的食粮。我在学校里学习,我觉得无聊,空虚,我得不到我自己想要听到的东西,不能看到自己想要读的书。我记得父亲告诉我,你要发愿,你要希望你能够遇到名师,能够上求得智慧。每天晚上,我真的是天天晚上在发愿,愿求明师助我开智慧。直到我上大学之后,这个噩梦才渐停息,心情解放了许多。我开始能去听一些我要听的课,读我所要读的书。我所考上是外文系。因为外国语文的学习,我主修的是英文。大学毕业之后当了一年的国中老师,之后准备要出国学习,念英美文学博士。而在这个时候,我的生命中,开始起了变化。
 
       在出国前,我有一个学姐就告诉我,出国前定要去鹅湖书院听一位叫牟宗三先生的课,这个人的学问一定要听,这是当代的大师,不要错过了。所以我在出国前的两个月,我把时间空出来去亲师寻贤者学习。而我去鹅湖的时候,并不是牟先生在讲课,牟先生刚好生病住院,由他的一个学生代替他在讲课。我记得那天的课题叫《论语》,讲的是开题第一章。那个人穿着中国服,藏青色的颜色,站着讲课,我觉得心里有点儿疑惑,当我看到那个人,感觉似曾相识,好像不是第一次相见有种亲切熟悉感。而当我坐下来,听他讲课的时候,内心被震动到了。所谓震动就是说,当他讲《论语》的时候,我有感觉到,我的心里是被打开来的,时空是凝滞的,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五、六个小时过去,就讲了个「学」,这堂课我毕生难忘,虽然那时我还不晓得,所谓的中国的义理之学是什么?哲学是甚么?我略微地知道,中国有《四书五经》,有《论语》,《大学》,《孟子》。我是知道《论语》的,可是他所讲的《论语》,跟我在学校听到的课太不一样了。当我听完这堂课之后,我马上去问这个老师是谁?一问就知道他是牟先生的晚期弟子,他就叫王财贵(掌声)。
 
       那时候,王老师还在文化大学读博士班,研究所还没毕业,听他说,他跟杜忠诰老师常常逃课去台大听牟先生的课。经常在鹅湖读书上读书会的课。听过几堂课之后我心中意识到,这个学问有利于我,虽然当时的我还懵懵懂懂,我不明白什么叫智慧之学。可是我当时心里的明,是清楚的,这是我从小开始祈求,我要的那个学问。所以当我在那出国前天天去鹅湖,天天去找那个老师,前面是听《论语》,那后来就听他讲《传习录》,更厉害的是他可以讲《易经》,可以讲《老庄》。越听到后头,我越来越被震慑到了,因为这个学问太广博了。之前我在国外曾待了一个学期,心里总有一个疑惑。因为在国外,我很用功,在学校里面,我们的课业是很重的,我天天查单词,天天进图书馆,每天用功达到半夜三四点才睡觉。可是在倦极入睡前,我心中总会问问自己。为什么西方的这些文学,所谓的浪漫主义、存在主义,荒谬主义…,我都很用功,每个单词都要查,每篇章我都会看,我都懂,可是一整个组合起来,就是觉得我进不去,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壁隔在我前面。我那时程度算不错了。我对所谓新儒家东方美先生、钱穆先生的书我也在读。可是总有个遗憾,你看得懂,可是学问就在你生命之外。何谓生命之外,也就是说心里不受用,自己内心是知道的。所以当我完成一个学期之后,我把这个学问就问了我的导师。那位导师就很坦然地跟我说,其实我现在所有的困惑之前他也有,我现在所谓的学习的问题不是英文不好,而是中文不好。学习外文到某个阶段之后,中文的语境程度不到位,英文的学习障碍就出来了。我当下沉思了一下,我肯定。因为我们在台湾所学的是西方教育,虽然我读了一些书,都是一些所谓的白话文,都是一般口语的文字。我进入到研究所学习,我所读的文学或哲学,只有语而没有文的程度,你是进不去文学的大殿堂的。我的导师还指点说,在西方他们在念小学、高中到大学阶段,都有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就是philosophy(哲学),至少有六个学分到十个学分,中国学生是没有的,台湾学生也是没有的,他建议我在思想上,哲学的思辨上,找一个老师好好地学一两年,给自己一些时间,增强自己的功力。我听完之后,求师之想法更是迫切了。
 
       1994年,牟宗三先生86岁,因体气衰弱而入住医院疗养。那时的我甫从大学毕业想求师。终于来到鹅湖的时候,牟先生已经过世了,我待在鹅湖听课学习。有时间会在鹅湖工读帮忙,那时也算是鹅湖学生一份子。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有天整理到牟先生的遗稿,在他过世之前,曾经写下一篇遗言。看的出来那是牟先生以颤抖的手写下了几行潦草的字,我独自看了那个手稿看了好久。内文大概是这样子:
 
「你们这一代都有成,我很高兴。我一生无少年运,无青年运,无中年运,只有一点老年运。无中年运,不能飞黄腾达,事业成功。教一辈子书,不能买一安身地。只写了一些书,却是有成,古今无两。现在又得了这种老病,无办法。人总是要老的,一点力气也无有。你们必须努力,把中外学术主流讲明,融和起来。我作的融和,康德尚作不到。」
 
       当我读到——「古今无两」,那四个字像行草一样,我看了好久,可是心中是震动的。少年无运,因为他很早就是因为战争,飘离在外,因为战争,漂流到香港,最后到台湾。一生无少年运,无中年运,因为一辈子就是一介书生,两袖清风。他所谓的「古今无两」,可看出这个老人家心中的气魄是很大的,一个从农村来的一个小伙子,在乡下私塾受了几年的私塾之学,后来到北大,到了北大之后遇到熊十力先生,又流离到重庆,之后又流浪到台湾。后来在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所合办的一个书院—新亚书院,开始教起书来了。他的一辈子就是著书讲学,渐渐积累出他的学问体系跟高度。在港台时候集结了很多很多台湾当代新儒家的学者,几乎都在那里师友相辅成长的。我记得有看过牟先生的早年照片,有一批早年既纯朴又志于学的学生一起照相,衣服都穿的很陈年朴素。我记得听过鹅湖师友说过,唐、牟先生刚到香港时,在新亚书院讲学,宿舍不够,唐先生和牟先生的寝室就是睡在书院里的浴室间里面。白天就是浴室,晚上就是寝室房。他们那一代的读书人就是这样颠沛流离过来的,时代的艰难也成就他们那一代的学问,知道了他们这一段学思过程,看到牟先生的古今无两,我心中大受感动。
 
       我们这一代的资源太丰厚了,有父母送我们出国,有最好的资源,从小到大没有受到战争的欺凌,衣食无忧。长大之后,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遇到好的机遇。在台湾,只要搭车15分钟到东吴大学,就是钱穆先生的讲学的地方。骑车几十分钟车程到罗斯福路,台大附近,就是牟先生讲学的地方。只要你愿意,大师就在你旁边,只要你愿意把生命投进去,你都会遇得到善知识的开导。我曾想过﹐在牟先生、唐先生那个时候,同样的年纪,二、三十几岁的生命,他们还在颠沛流离,还在为生存而做奋斗。可在那个时候,他们的心里永永远远都是流淌着中国文化不可断,要为人类理性而奋斗。这种理想就在这些人的心中。我发现王财贵老师在讲学当中,发觉在他的心中,同样的流淌着他们老师心中的理想跟向往,一样的眼光,一样的高度。所以一个老师的高度,可以成就一个学生的高度,我在这里看到了。(掌声)
 
       当年要出国留学时,心里面的冲撞是很大的。我想要求师,而牟先生已经过世了,在我心里还是有一个惦记,惦记着财贵老师,因为我认为,这位老师是值得我景仰的,值得我跟学的。如果我要学习一个所谓的格局大的学问,我认为,我心中就是认定了这位王财贵老师,他是我心中的老师。所以后来我放弃出国留学,留下来在鹅湖跟着王老师学习。
 
       去求学的时候也很简单,就是跟随,时间地点不定。或者今天在学校或者去鹅湖,王老师常去鹅湖,写他的博士论文、读书或是带读书会。我们几个学生,那时候也多是大学生,有几个都知道说王财贵老师在鹅湖,我们都会去那边,自个儿带著书自读。老师有空会给我们讲课,在这个环境浸泡之下,我开始跟着老师开始读起经典,那时候读了大概有《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王老师教我也是从《论语》开始。跟你们说的方法是一样的。那时候的鹅湖是一个小讲堂,面积大概就是两条长桌子占满一个客厅,可以容纳15到20个人,已经很挤了。然后两间小隔间。里面有放着图书,然后还有一些文件。就在这个小地方,开始了我们的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里,只要老师在,有安排课程,我们都来听。这段时间,我原来决定在这里学习一年,那后来又觉得越学越不够。
 
       那时的鹅湖,集结了一些师大、台大、东吴、文化大学的一些研究生,有开办读书会,那时候王老师带着我们读的是牟先生的《佛性与般若》。我刚开始听的时候,跟听《论语》是不一样的。我一翻开书,全部是佛经,都是哲学的论述,第一堂课第一天坐下来,完全听不懂。虽然讲的是中文。听不懂的原因,我自己分析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我程度不好,第二个就是这个学问太高,我跟不上。我曾经看过王老师有篇文章:「说法第一」的哲学大师──我所知道的牟宗三。里头写的是他听牟先生的课,其中有讲到一段:「我就去旁听,也似懂非懂,以一个国文系的学生去听大哲学家对哲学研究所研究生讲的课,当然不免吃力。但我自己鼓励自己:听不懂有两种,一种是讲者本身理路未清,故做高深,当然令人莫明其妙;另一种是称理而谈壁立千仞超过听者的程度,所以难以契会。而我每听完课总有一种心灵上的震动,总觉得其中似有充实饱满的东西在闪烁,是我自己不行,把握不到。所以如果暂时听不懂,不仅不必感到遗憾,无宁要私自庆幸遇此绝学才对。同时有几位同学一起听课,都因不懂而害怕,因害怕而放弃了,我却因为有了那样的认定,所以愈不懂,愈觉有味,或许因为是初生之犊吧!」
 
       王老师讲到去听牟先生讲课的时候,同样的也是倍受打击。他那时候是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文笔跟程度已经是不错的,但是听牟先生的课也是一大考验,牟先生讲课时如清机徐引,他的思维是渐次一层一层拔高的,所以当他爬高的时候,你在后面亦步亦趋勉强跟上,但他纵放盘旋,渐转渐高,弥高弥细,就往往愈跟愈落后,是跟不上的听不懂的。那听不懂的时候,王财贵老师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一定是我自己程度太笨,这个学问太高明,可是越高明的学问你一定要去学,这个才是一个人类智慧的高度的一个向往。所以他那时候也是告诉自己,牟先生就是可以给他学问的那个人,所以他一定跟学牟先生。所以我那时候听到《佛性与般若》的时候,同样有这个感觉。第一个是要知道自己之不足,第二个要向往一个高明的学问,我立志要去求学。
 
       从我开始就是,休学一年的决定,到最后决定考台湾的研究所,就是希望把学问做好。我听课一直到第四年,我听到王老师讲上一句,我可以知道下一句的意思是要讲什么的时候,那时候我才知道当下,那个“当下即是”的那个学问,接下来他要讲什么的时候,我马上就接下去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当下通了。(掌声)
 
       这个掌声来得太快了。因为是我自己觉得我终于克服了很多陌生的词语,比如说什么叫无明,什么叫法性,什么叫无明法性心,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终于熟悉了我终于懂得大概意思了。可是那个书翻开来从头看到尾还是有障碍。所以自己知道自己过了一关,可是更难的还在前面。我想起了佛教里面讲的「悟后起修」,你不要以为你花了工夫,你付出了努力,然后你接近它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其实不是的。
 
       我记得今天早上王财贵老师演讲时有提过,他说我们要有一种胸怀,心中要把握一种好像很空,不是很实的。好像很空虚,可是空虚里面又有很实的那些东西。而这个东西我明白了老师在讲什么了,因为《老子》里面讲过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你对道的明白,刚开始,你从博学之,就是你一直去听,你一直去学,你一直去背。可是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你这个东西必须要拿掉,你放掉了语言,放掉概念的一个了解之后,你才能得到它里面的所谓的意义。所以我刚刚提到过读佛学,读智慧之学问也好,刚开始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悟到了它的形式概念语言,我花了四年我才明白才熟悉了。可是当我知道的时候,同时我也要知道,我可以得到它的语言,我可以得到它的概念,可是内在的深意还是隔着一层的。这其中的深意是寓意无穷,和生命成长一起与时俱进的。
 
       昨天晚上听到有一位同学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他本以为开办读经学堂,来这里学习倡导讲师培训课程应是十年磨一剑。他说这个不止是十年磨一剑,这个应该是一世一生一生一世的追寻,这句话深得我心,需要用一辈子去向往他追求他,这才是所谓的生命学问,这个才是所谓的智慧之教育,这才叫所谓的智慧之学问。(掌声)
 
       我的步入是从这里开始的,是从学问的一个祈求,这个学问是我求来的。而这个「求」来的过程当中,其实也不是很顺遂。记得我决定留下来学习的时候,我的家人是很不谅解的,甚至滞留了一年还不出国﹐还留在台湾念研究所。我曾问王财贵老师,要学甚么学问,我以为「学文」就是念外文系还是中文系,王老师的回答让我出乎意外,他说,要学就学哲学,念哲学系。而我仍傻呼呼地问,什么叫哲学?跟了老师两年多我竟然还不晓得哲学,而且甚至到六年之后,才知道王财贵老师在从事读经教育。所以在读经教育一途,我是一个生手,在求学读书的时候,我所被吸引的是新儒家的学问。我跟你们很多所谓的讲师、读经推广者不一样,很多人可能是因为读经教育这四个字而来,我不是的。我之前我连读经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来,我求学之路是为了求解惑,我的心中有所疑惑,遇到了困难,我想要去突破这个障碍,我想要去求这个学问,从台湾到国外,然后再回来,走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中国学问,还是回到所谓的哲学,就是中国的经典之学。(掌声)
 
       我听到王老师说所谓的哲学,就是人类智慧最根源的最有智慧的学问。中国的经学就是这种学问。除了要念中国的学问,也要念西方的,甚至人类最有智慧的书我们都要读。我一听到有这种学问,心中是很肯定我要读这个。所以老师叫我念哲学,我就报考哲学系了。所以这段过程我觉得也很庆幸,在求学的路上,只要你肯思考,只要你肯学,天无绝人之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那时候真是行至水穷处,真的是,遇到家人的不谅解,在无后盾下经济的失援,可说是弹尽援绝了。有一回身上只有75块,如果我不回去,可能就会有问题。我知道那时候是没有人支持的。当我遇到的障碍的时候,我反省自知这个学问是你要的,你知道生命是你的。学问是你要去求的。所以我必须要做一个决断,你要为自己的理性而奋斗。所以我最后还是排除万难留在台湾。
 
       在行到水穷处的时候,必须要打工,我当过代课老师,在大学当兼任讲师,讲中国思想史,也教大一国文。我在硕士班念完之后顺利考上博士班。在我就要坐看云起时,有一个歧出点出来了,就在我考上博士班的时候,我退却了,我不想继续念书。我不想念书是因为我自觉不能成为学者,现在所谓的研究生博士班,或是成为一个教授,一天到晚孜孜矻矻地写论文,开国际研讨会。我认为我的生命型态还是比较追求德性的,智慧的开展。我想做的是道之学,不适合读博士班走学术一途。我曾问过王财贵老师,我心中的疑惑。我觉得世俗上所谓的高等教育,博士以后要成为一个教授这条路,不适合我。可是我又不晓得除了读书以外,我更适合做什么。我记得老师说我们去散步一下。在边走边散步的时候他跟我提到了,没有所谓的适合不适合,你要把自己当做贵族。我那时候程度还不够,我后来才知道这是出自《孟子》,人爵跟天爵之分。老师所谓的你要把自己当做贵族,就是你的天爵,你要把自己的天爵亮出来豁显出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贵族,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有权利得到生命之「贵」的这条路。虽然一般人走的是世俗之路,可是你可以在这世俗之路拿回你的天爵,拿回你的生命的所谓的学习的思考的方向,绝对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控制,被命限所制。
 
       那这一番话对我来讲是很受用的,我那时候刚开始的思维是是分对立、阴阳两分的,我认为我没办法,不适合,就开始做二分法的抉择了。老师给我一条路就是「是与非」之外,他告诉我是与非是可以再跳跃的。在我抉择要不要念博士班的时候,我在老师身上学到了所谓太极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不是绝对的是跟非,也不是绝对的对与错。所以我觉得我很感谢,生命中的这位导师,他让我在一个选择当中又往上提了一步。我后来决定去念研究所,而且念博士班第一年,我的第三份工作就来了,那时候王财贵老师华山书院的自学班,因为人数太多了,受到了政府的关心,被强制解散。很多家长希望那个自学班可以整合起来,立案成为一个学堂。这个学堂需要有一个校长,王财贵老师就叫我去当校长。那时候我的诚惶诚恐的心情又来了,我跟老师说不适合。那个是与非的判断又来了。我觉得当校长我是太不适合了,我对读经班不熟悉,我没有带过自学班,有很多事务是我不了解的,除了跟随王老师读经学习之外,我的背景简历实在是太简略了,不适合当一堂之堂主一校之校长。我也觉得我的社会经验太简陋了,一进学堂就是当校长,我应该从扫地开始,内心是认定自己不合适的,一直请辞。王老师那时给我的话是:你要相信你自己,你是我的学生,那你不行还有谁可以呢。(掌声)
 
       王老师今天早上说过一段话,他提到他推荐别人代替他去演讲,而且一再地说他讲的很好,主办单位就说:不可能,怎么可能讲得比王财贵教授好呢。王老师说:我说的话,你都不相信我。所以我可以领略到老师的话中道理。没错,我是老师的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那么多年,我把我知道的用出来就对了,所以后来就承接下来,就是现在的大谦读经学堂。开办这学堂,我在实务推动上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障碍是里面的所有的工作人员,每个人的年龄都比我大一圈,读经教学经验又丰富,可说个个都是台湾读经界的大老。在开创学堂初期的时候,我的能力是备受质疑的。
 
       依我的看法,把原来读经的课程大幅修动,第一个日语先结束,第二个数学先暂停,学校的功课先退掉。然后读经的时间拉长到六个小时。我的提案刚提出来,老师家长们晚上就回去开会,第二天他们就告诉我,他们要组成家长会,所有学堂的运作﹐所有师资聘请,教材编制,课堂都是按照他们来安排。我知道我是不受到信任的,那时的我还在博士班读书,一副学生单纯模样,就像三国志里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被刘备请到军营中来,刘关张三兄弟,包括赵子云,心中都不服的,说是诸葛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不被接受。
 
       所以大谦学堂刚成立的时候,就遭遇了一个很大的困难,虽有50多个学生,但家长及老师们个个心生歧异﹐人心惶惶。那时候就开会了,王老师跟我讲说他放手让我去做。所谓放手,就是:我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要怎么策划,就听我的,因为我是校长。然后他提醒我,虽然你跟别人不一样,相信你的良知,把我教给你的东西,你把它做出来就是了。(掌声)
 
       之后我就索性勇敢一点,我自己要有信心无碍,同时也敬告了其他家长,如果你觉得对这个教学理念,你们不认同的,或者不放心的,那你们可以另外再组一个班,愿意照着我的理念来的,可以跟着我过来。所以一公布决案就出来了,当决案出来的时候,50多个学生大概不到30个,愿意留下来到我这边来的。那另外大半的学生是到原来的教学模式去的。我心中就已经知道了,我读佛经时,有读到佛陀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之后,出来说法,第一次说大法,就有三千阿罗汉弟子退席。众生根器不同,所以有“五时说法”之说,先说权法、方便法以渡众生。我那时候初入社会,不懂得江湖世故。所以那时候的状况,就是一大半的退席,我了解了开办一个学堂,家长的现实性不容易去说服的,我也了解就只有“志同道合”才能牵手共济。
 
       开班的时候,我带着30个左右的学生开始,人手也不够,我带领着央大研究所的学妹一起教学,上课的方式是一整个教室,没有分班分课,所有的3岁的到13岁的孩子就在同一间教室一起上课。我记得老师写过一篇所谓“用志不分-滴水不漏教学法”,其中就有提到教学的力度与精神。一个老师需要有种特质,要有种精神的笼罩力,面对越多人,整个神情要提得越高,才能笼罩全场。要做读经老师,就是要信念饱满,精神昂扬,你要自觉你是来教孩子的,你是要带领孩子生命成长的,你要念兹在兹,有这样的自我觉醒。
 
       大谦刚开班的时候,我认为对于初期读经的孩子来说,可以用带读,齐读,朗读的方式,我认为是可行的,刚开始读经的孩子,大学所谓的那个定静之道是不够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有讲明德入德的入学之门,就是定静安虑得。要入学入门,一个孩子若没有定静这两个字,坐不定,定不住,听不住的话,他是没有办法读经的。所以刚开始我在带大谦的时候,是集体的齐读,带读,培养定静的功夫。带读到半年之后,发现有些孩子可以定静下来的,就开始分班了,可以自律念的很好的,我就把他们分到自读班,所谓自读班﹐是以学生可以认识字了,一半是由老师带读,一半是由学生自个儿完成进度。那时候分班之后呢,有带读班、齐读班、自读班。自读班带到一个程度之后,大概半年一年之后,我就在里面挑了12位学生,读经的大概有两年半三年以上,可以有自学的能力。这12位学生中,子歆就是其中之一。自学班由我当导师,自读班是由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帮忙检测,生活照顾等。我带自学班很简单,就是我写我的博士论文读我自己的书。学生有问题就问我,念书的时候有问题再来问我,其它的都是他们自己在读。英文经典,我帮他们带读一小阶段,我当时带的英文只有《莎翁》,带了十课,其余者是他们自个儿读完的,《英文名著选》只带了十课,其余也都是他们读完的。
 
       自学班12位学生,目前几乎都完成了二、三十万,也有完成五十万的。他完成了二、三十万字之后,他要回学校的,我就让他回学校,有达成五十万字的,他要去念大学的,我也不拦着,那这十二位同学,中,目前就是子歆,她家里包括她自己立志,要去念文礼书院。而在所有学生当中,子歆不是最聪明的,学习也不是最好的。我记得她第一次到大谦来的时候,是四年级下学期,应该是10岁左右,她不是三岁读经带上来的,是接近高年级才来读经的,所以在记忆的广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刚来读经的时候,其实她内心是不接受的,她觉得自己学校的成绩不错,也有很多好朋友,不是很愿意来读经学堂。后来经过一个暑假,来大谦的暑假班就读,可能觉得这个对她有帮助,就留下来了。我记得她第一本读的就是《论语》,有一天,下课了,我发现她就在我办公室的垃圾桶旁边,蹲在那里偷偷抹眼泪,我就问她说:子歆怎么了,她说我念不起来。不是背不起来,是念不起来,怎么会念不起来,因为连基本的定静都没有,从一天至少六个小时,自学班八个小时,她一直念一直念,念不下去了…。这是她的起步,那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所给她的只能是陪伴和鼓励。你说念不下去了,没有关系,让她去抄抄经,写写其他功课转换一下,再来。这个状况大概过了几个月之后,状况就OK了,她会自动来找老师背书,背着背着就背完了一本。其实我也搞不清楚子歆是怎么化掉这个过程的,从没有定性、背不下去,到最后,找老师说;老师我可以找你背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本身有了一个蜕变。何谓蜕变,我相信她是一个会自我要求的学生,她觉得自己念不好,她会自己起挫折感。这个挫折是因为她想求完美,所以在这里面,很多老师可能就是因为我背不起来而否定学生,因为你们能力不够,背不好。其实我们老师可以给她空间,给她时间,我等待你,老师在这边,我等你,等到你愿意,等到你准备好了,我们再来。我大概等她等了半年,之后是她自己来跟我说,老师我要背书。当她自己接受了可以的时候,她从读经会考的成绩大概从十几段开始进步,每年就这样子,二十段,三十段,四十段…,有一天,我问说:子歆啊你这次考得怎么样。她还笑我说,校长你不知道,我已经过了五十六段了。(掌声)
 
       这个过程当中,真的是不知不觉,孩子怎么成长的,怎么蜕变的,当中确有困难,可是我知道,当你愿意等待一个孩子,当你们知道说,他是可以的,你对经典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你学会等待之后,其实你只要给他一个祝福,然后等待,就像灌溉浇水施肥后,你可以等待花开,等待结果,不知不觉的孩子的背诵从开始到三十万就完成了。
 
       我说这段话的时候,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可能觉得太简单了,可是事实上确是如此,我给子歆的是等待,包容,给她祝福,然后等待她7年。(掌声)
 
       我在来河南之前,子歆刚好10号回到台湾,一回到台湾,然后迫不及待地要找我讲话,说了很多书院和学习的事情。我跟她说,听说你在书院表现很好,我本来还担心她初次离家有不适应,或是不听话的情况,她说:“哪有,我是很谦恭的,很谦卑的,很喜欢书院的学生,我觉得其他的学生都是我要学习的对象,每个人都很好学,我在这里很快乐。”我听起来就觉得好开心啊,太懂得安慰老师了。她也问我:“校长,我在那边很多人都跟我说我的30万是怎么包本,50万是怎么念完的,我都不晓得怎么回答。”就请我告诉她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了一下我也说我不知道唉,因为:对的就是对的,大道至简,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要说出个什么方法来,我也说不出来。(掌声)
 
        真的,当你要说五十万字怎么教出来的,是很难用言语来道断的。我记得以前上王老师的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阙曲子,老师的黑板字很漂亮,他引桃花扇柳敬亭说书一幕﹐有词云:「任凭那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俺那老夫子只管蒙矓两眼定六经。」此阙词笔调与意味极其苍茫。将孔子的一幅无尽心愿表露无余。那时我知道王老师在编儿童读经本教材,随时常看到老师瞇着眼盯着手上的文稿校对着经文。王老师自嘲自己像孔夫子一样,定六经是一生一事,学不厌、教不倦,天天是事。文王之德「纯亦不已」,孔子如此,王老师亦如此。此心愿即是所谓的一念万年。当我和子歆谈到了30万字是怎么教的,这50万字是怎么教的时候,我心中想起了老师写的那句话,真的是「蒙矓两眼定六经,任凭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世事怎么转移,你就一心不变不动,就安心在教学上,安心在编书上,安心在一件事情上,如如不动。(掌声)
 
       所以后来老师说的用志不分,一个老师的一个震慑力,其实就是一个心定在这个事情上,你就下定决心把它做好,心里也不会多生纷杂,当你心定下来的时候,你的孩子的心也定下来了,那你定下来之后,你除了不会去多纷杂,多思考以外,还有一个东西存在的,你会有一个广大的心量,你有一个慈悲的祝福,包括孩子们的不圆满,比如说他念不起来,他说我背不起来,我不想读,有很多事情在教学过程当中,现实上本来就是不完满的,本来就是有很多缺陷的,孩子本来就是有很多生命的习气的,都会的。那我们老师在这里,如果你自己真的心中有个想法,就是你对经典,真的有一个信心,那你对这个孩子人性有信心,就是说,无论他是怎么样,只要他有读经,然后你给他一个期待,你相信王财贵读经教育理念,任凭他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还是会有所成的。我现在开办大谦已经第9年了,从刚来,三千人退席,到现在这些学生,完成30-50万字,准备要进书院了。之前也有一个笑话,去年在阳历节过年我们去老师家拜年。拜年的时候,王老师就问了,你们背了多少字,那时学生都给王老师抱怨,子歆说其实她来大谦第3年把30万字全部都背完了,那我说:“啊?我怎么不知道?”(掌声)
 
        那另外一个女同学比子歆大1岁,她说两年半她就背完了,而她是六年级才来的,两年半就把中文经书都背完了,老师就给他们一个鼓励,说你好棒!那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其实他们说告诉校长没用,告诉过我了,我也不会放在心上,过几天会又问你现在过几段了?对数字完全没概念。虽说如此,我对孩子总有一个心愿,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进书院,每个人都能完成30万字包背,我希望他们都能读到50万字,只要你时间够,在13岁、15岁之前,读够50万,读完再去书院,然后每个人都要成就文化大才,要成德,要成才,这是我对你们的最大的心愿。而孩子们读经会考考前十名进总统府,考进第一名第二名的,报上去之后告诉我今年过几段,我一转身就忘了,为什么?记在心里也没用,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分数,那个「术」是不能培养给孩子的,我对一个孩子的培养是在于他好学不好学,还有你有没有志向成为一个大才,我在意的是你的心思及学习之态度。所以他们给跟校长讲数没有用,可是跟我讲立志要进文礼书院,我眼睛都亮了。
 
       孩子们读书,他们能够完成30万字,50万字,我祝福他们。这个功德是他们的,不是我的。因为我知道读书,读书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一定要进入到自读,自学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老师陪着他们读。有问题来问老师,老师帮着他们解决。所有的一切,每天的努力,所谓十年寒窗苦读,真正用心读的是他们,完成30万字的包本,是他们翻开书本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念了两百遍念了三百遍,都是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老师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期待与祝福,还有就是陪伴。(掌声)
 
       所以要问我,什么叫做完成30万字的诀窍,除了老实大量以外,还有一个,我们老师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大的向往。所谓大的向往,是说你是一个孩子,你有一个很好的资质,整个未来都在等待着你,那你要像大鹏鸟一样,一飞九万里,千万不要成为小麻雀。你要成才,你要成德。不要只想着为文凭,不要想着我是被逼着念书的,这个学与其学,不如不来学,所以在大谦的孩子,我常常就是讲一句话,要学要成才成德,要进书院。读书不要浪费你们自己的生命,好好去读。读书的技巧只有用心而已,老师给他们的要求大概有几个,第一个手比字,不能漏一句,不能少一字,不能错一个字,清清楚楚,明白念出来来,就这样。所以“读书是很简单的,培养人才是很容易的”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掌声)
 
      我在这里,要我说真正有一个教育的体制,或者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没有。因为说到后来,还是一个道理,无论你做任何事情,读经也好,就像教学也好,我把我生命的一个大部分的时间,大量老实地陪在这些孩子身上。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只要他把心用在这个地方上,时间大量,而且没有纷杂,老实好好的读,三年到六年的时间,一定可以成就的,“老实大量”没有别的方法,还是就这四个字。(掌声)
 
      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一个15岁的男生,他也是从三岁开始读经到现在,不过他开始读的是《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读了一些,《孟子》也读了一些,15岁才来到我这边,我发现他读《孟子》、《庄子》的时候,念了150遍,还是记不起来。我那时候想,我们讲的老实大量,只要照着王老师的方法,应该就可以成了。而我在这里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他们也是从小读经,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了问题,读起《孟子》,《庄子》,念了100-300遍,他还是记不起来。而孩子的父母,包括孩子本身,是多么希望读经读了那么多年,想完成30万字包本,然后进书院接受高明的老师指导。在这里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教材明明是一样的,读经的时机他是有掌握到。那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完成所谓的包本呢,我后来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探讨出来的原因,原来就在方法上出问题。这个思考也许不是最正确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研讨,我们老师们,还有家长们,本身在实践读经教育理念的时候,每个人听到王老师的理念,都很有感受的。可在实践的时候,可能有一些问题,就是到位不到位的问题。什么叫到位不到位?有一个关键点,王老师所讲的除了时机要把握,13岁之前是对的。第二个教材内容要把握,他也读经书了。然而读经的内容是有顺序的,要先读「四书」,四书中我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读经书的次序是很很重要的,要先读「经」、再读「子」,如老子、庄子选、诗经、易经,然后「文」,如唐诗三百首、古文选、词曲选。如果你读的是《弟子规》,类似像童蒙书的话,可能他的进度没有办法那么快饱满起来。
 
       对于王老师的读经理念,有些家长当下是觉得有道理,他说年纪越小的孩子,要读越难的。所谓越难的就是说,当他可以接受最难的,最难的接受了之后,让他背,以后简单的就容易了。除了这句话以外,要背的话,让他「大量的」读、背。有很多家长或老师,有让孩子读经,可是读完之后,没有大量滚读复习,就换另外一本了。在读经时,可能读读弟子规,读读诗词,或者读读黄帝内经,孩子所接受到的东西虽然博杂,可是博而不精,无法熟读,更别说义理精熟。所以读了十年之后,一检测起来,他没有办法背起来,年纪稍长也无法深入进去。近来王老师也在推动滚读包本,滚读包本是很重要的,在孩子们在吸收东西的时候,要大量老实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连续不断,什么叫不断呢,王老师曾说过有一个煮汤圆理论,他说当一锅开水煮开之后,你不是一个个汤圆放,而是整包下去,那整包呢,不管你是读一本也好,三本也好,四本也好,你要把它大火猛攻,何谓大火,你不要让他多学才艺,课程繁多,你也不要让他去学校接收一些课内的功课,让他分身,或者让他太忙碌,让他只专注在经典浸泡之下,尽量纯粹,而这个纯粹尽量维持到三年到六年,不要说我回到学校再回来,只要有中断过的,孩子读经熏陶的煮锅里面的汤已经冷却了,你再回来还要再重新烧开,再烧的话一定又是从0度开始。
 
        所以在这个读经的准备过程中,孩子们的读经熏陶功力,从冷水到煮开,他需要三年,三年之后,他要继续滚,要再滚三年才会收获。所以在这方面,你觉得什么东西都好,什么都给他,太多才艺课程,太多杂乱的东西给他,太多的东西在这里让他反而博杂了,他没有办法专心地用好。而且在经典之外,你又把他拉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他的集中度就不够,就会有问题了。所以即使你做到前面一两年大量老实,可是后面呢没有连续的话,就算中断一年,也会有问题。
 
       在教学这方面,我能分享实在不多,讲得很精简。同时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在座的倡导学员们。昨天晚上相见欢时,有一个学员流着泪在讲述王老师讲过的话:我曾经拼命地去倡导读经理念,可是有一天终于发现我老了……,我相信我们倡导员讲师也有感受到,王老师从黑头到白头发。这几年老师都在大陆。今年回台湾,跟我们大伙讲话,第一件事是回头过来讲说:给我一张椅子。那时候听到这句话,心里面是很有感受的。老师从年轻时代,在台中教育讲课,在华山书院讲课,他都是堂堂正正站着讲课的,很少看过他要椅子坐着讲话。也许是在大陆讲,必须这样坐着讲。看到老师主动说,希望坐下来讲的时候,我心里是感伤的。此次我从台湾到大陆来,北京中心请我来跟大家讲话,我觉得我能分享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能讲大量老实读经的人才很多,不必要我一定要到场。可是,反身一想,我在多年求学教学过程里,得之于人者太多了,尤其是王老师,于我而言是人师亦是恩师。这世上有太多人受到他的指点,我也是受益者。在这条路上,能够为老师尽一份力,能够把他的学问传承下来,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事。这两天,我看到他跟一些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都看到王老师依然言之谆谆,手把手的在教导他人,我就想到当年,我们在鹅湖论学的时候,我当时在办大谦的时候,当「三千人退席」的时候,我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老师也是如此,永永远远有耐心的,在电话里也好,去老师家里也好,他一定会很耐心地坐下来,给我讲道理,讲天地之间的道理,不厌其烦,谆谆不倦。我就是这样子被老师,应该算是栽培到的,心中很感念。所以虽然觉得我的学问不多,远不及老师讲的好,我也要来,来到河南,与大家分享我多年来从老师身上习得的道理,我要谢谢老师。第二个就是心疼老师,心疼老师现在还在四处奔波,能够尽一分心力,为读经大业做些事,为老师做点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掌声)
 
      我在这里,期许我们倡导员,要有志气,来到这里学习,我们都是王老师的弟子,不是他在台中教育大学或是中央大学的学生才是弟子,都不是,这个学问是天下的,读经大业也是整个天下人的。我举一句话,就是《维摩诘经》里的一句话,它叫「无尽灯」,「譬如一灯燃百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只要有一灯就能燃百灯,然后灯灯相续,明终不尽。这个无尽灯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盏灯,每个人都可以点燃另外一盏灯,这个灯如果能够灯灯相续,中华民族的慧命将是永明不灭。(掌声)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学习我们最高的智慧。那最高的智慧,王老师早上也说过的,新儒家不是儒家的学问,他是全人类的慧命之所在。我自己一路上走过来,受益无尽,在这条路我舍弃很多,包括所谓的出国留学,所谓的教授学位,一直到现在,当一个学堂的老师。我在这里面,内心转换是很大的。我总是发现在每个转角口,总是看到老师在重要的地方,他帮你点一盏明灯。温暖你的前途,然后温暖你的心。这个温暖我希望能够传递到整个全中国,全世界,因为人类需要一盏明灯。那老师呢,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个当代,既然出了王老师,为中国的慧命点了一盏明灯,我们每一个倡导员都有这个职责,都把老师点燃的那盏明灯,继续点下去。(热烈掌声)
 

       更多读经教育相关信息请点击文礼书院王财贵先生演讲视频文稿总汇读经教育入门“六小篇”全球读经私塾 读经学堂汇总读经教育学堂私塾长期招生信息汇总近期读经活动汇总爱读经产品官网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后街中韩文化创意创新园A6栋 邮编:100096电话:400-8984808QQ读书群:543250139Email:ec@idujing.com

    季谦教育

    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12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9102652号

    新浪

    淘宝

    新浪

    关注爱读经服务号&进入爱读经微店

    私塾学堂收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