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

【所有栏目】

读经教育

季谦学院

新闻资讯

推广体系

类聚导航

读经地图

读经论坛

王财贵: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

当前位置: 主页 > 季谦学院 > 读经演讲 >

王财贵:国学之涵育与时代使命

时间:2015-12-04 14:52 | 来源: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作者: 王财贵

2009年8月16日 王财贵老师在北大国学社讲座录音整理

各位朋友,大家好:

前几天听说要我来北京大学国学社做一个交流,今天看这个场面,原来我有些误会了。首先的误会是,我以为来北大国学社参加活动的人都是北大的学生,是要我跟同学们见见面,谈谈话。不过看今天来的却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的意思,除了有些是多年来熟识的朋友之外,还有的是年纪比较大的朋友,又有不少各行各业的前辈。这是我第一点误会。第二点误会是,本来约定是要「交流」,结果刚才主持人说,是要叫我做个「演讲」,可能又是我误会了。因为这两方面的误会,所以我现在不知道讲什么才好哩。其实昨天就有人要我出个题目,我说如果是交流,就不需要什么题目,大家随意谈谈。如果一定要有个主题呢,我出的题目是:「国学的涵育及其使命」,「涵育」就是涵养和教育,就是要谈如何涵养国学的素质,如何教育出国学的人才,并看看国学在这个时代有什么使命。这个题目很大,关涉的层面也很深广。既然我以为是交流,其实是要我演讲,那我就尽量先做个引言,之后让大家交流,也算两面俱到了。

我一进到北京大学,尤其到国学社,又要讲有关国学的事,是有一点伤感,一点痛心的。因为「国学」,就是被你们北大所发难把它打倒的。所以今天如果反省到当时的打倒是不应该的,北大人应该有赎罪的心情和行动,应该立志从北大再把它复兴起来。我们这个社团叫做「国学社」,一定可以负一点责任,起一些作用的。我对这个社团了解并不很多,也不知道所谓「国学社」的「国学」是指什么,又,这个社团最主要的活动在哪些方面。因为「国学」这个词,有胜义有劣义,「国学」──国家国族的学问,本来应该是好的意思啊,但有一度是有争议的,有坏的意思,因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一些新进的知识分子,主张西化,他们西化的代价是要打倒传统文化,有人就声明要来维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而自称为「国学」。而那些维护国学的人又常常是政治和文化的保守派,所以国学就与变成落伍的像征了。我想「国学社」的国学,应该不会取劣义。至于胜义,又可以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理解,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国学的「国」,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或国族,「国学」,就是这个国家族群的学问。为什么要讲这个国家的学问呢,一定还有其它国家的学问。所以「国学」就有一个类别的意思,它有些特色,凡是跟其它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的表现,都可以叫做国学,这是广义地说的国学,这是从外表上说,从量上说的。如果从国学的内涵看,也就是从它的质上说,一个国家族群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其文化的不同,一般我们都说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所以必须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问,才可以叫做国学,如果再进一步看,知道文化的核心在「哲学」,所以必须带着中国的哲思的表现,也就是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在里面,才可以叫做「国学」,这是国学狭义的意思。

「中国的哲思」或「中华民族的智慧」,笼统一点讲,就是所谓的「中国的文化」,「文化」,轻松一点讲,就是「中国的文明」。由哲学、智慧,下降一层说文化,再下降一层而落实地看,说文明,就是各种人生的实际表现,包括文学的、史学的,甚至天文律历、医卜星相、衣冠服饰、语言音乐、烹调饮食,凡有特色者,皆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如果取这广义的意思,那「国学社」办起来就很方便了,因为什么都可以沾上一点边。如果取其狭义,「国学社」应该就是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智慧特别热心的一些朋友组成的社团了。我不知道「北大国学社」的「国学」自我定位在什么层次上?

不过,不管如何,「国学」两字好像与我有一点关系,因为我这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所谓的「儿童读经教育」。一般人对于「读经」两个字不很了解,尤其大陆对于「经」这个字更是心存忌讳。在台湾,早期,也有人要我不要用「读经」这两个字,在大陆更多朋友他劝我不要用这么犯忌讳的词语。那么不要这词语要使用什么呢?他们就说可以用「经典教育」。「经典」两个字,就冲淡了「经」这个字封建的气氛。其实「经」就是「经典」,何必自欺欺人呢?我觉得「读经」一辞比较简捷方便,而且读经两个字可以同时表现教育的两大原则:就是教材和教法。「经」就是教育的内容,「读」就是教育的方法。不是很简捷明白吗?不过有的人,因为我们读经的传统已经丧失了九十年──1919年五四运动,今年是2009,今年是五四运动之后的第九十年,读经传统断丧九十年之后,观念的重新导正,确有相当的难度。

九十年,如果你认为五四值得纪念,今年是五四的纪念年,如果你认为应该要痛切反省,今年应是五四的反省年。因为九十年,在古人叫做三代,人生经过了三代,往往会有大变局。三代,正确地说,是三世,世界的世。这个世字的构字法,是一个十、再加一个十、再加一个十。总之是一横再加三条竖,把三十用一个流线连在一起,这样写下来(先生一面讲,一面用手比划),这个字叫做「世」,所以一世是三十年。在《论语》有子张问:「十世可知耶?」就是问:十个世代的事情能不能预先知道啊?孔子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朝继承的夏朝的礼,礼,就是典章制度礼乐教化,商朝继承夏朝的典章礼乐,周朝又继承商朝的典章礼乐,每一个朝代的继承,都有损有益。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以后还后有继承周朝的世代。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你只要看从夏朝到商朝,从商朝到周朝,我们就可以推,从周朝以后,纵使经过一百个世代的更替,还是可以知道的。孔子这段答话,意义相当奇特,不容易了解。商朝继承夏朝,我们可以从历史上了解,究竟哪些典章制度有损有益,或多些,或少些,就是所谓「改革」。周朝继承商朝,又有损益改革。孔子是周朝的人,孔子以前的有损有益可以从历史故实中知道,孔子以后的损益怎么也可以知道呢?所以,孔子说三代的损益可以知道,应该不只是知道损益的事象,而是知道它为什么要损益,也就是知道改革的道理。如果改革有改革的道理,而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则孔子就理上说说「虽百世可知也」,是可以的。改革,是不是一切的改变都可叫做改革呢?当然是发现了以前的表现有所不足,所以现在要有一些改变。但,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足不足,要怎么改革,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改革呢?

所谓改革、变革,最大的变革叫做革命,本来,「革命」一辞是不能乱用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指改换朝代,是大的变革。而小的变革随时发生,或许只能叫「改革」。譬如,现在全世界都在做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是小的变革。什么叫做「革命」?革就是改革、变革,命就是天命,什么天命呢,就是政治上的天命,古人认为政治是由天所命,其实是民心所在,以民心为天心,天心随着民心转。所谓变革天命就是人心转了,改朝换代了,称为「革命」。现在革命被用滥了,被用得听起来就令人毛骨耸然。其实孟子对革命曾经下过个定义,革命就是「顺乎天,应乎人,吊民伐罪」。吊者,哀悯也。悲悯百姓,去讨伐有罪暴君,使人生回归到天理正义,社会回归到安和乐利,叫做顺乎天应乎人,这样叫做革命。假如革命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革命虽是一种变革,其实它又是一种回归。回归什么?回归天理人心。在政治上回归天理人心,变革天命,改朝换代,叫「革命」。同理,我们在任何的事物上,能回归天理人心,才叫做「改革」。所以三代典章礼乐的损益,也是为了回归,把被残暴无理的人所扰乱的政务,回归到正常的、合乎天理人心的运作,也就是让百姓回归安居乐业的生活。那如果变革就是回归,变革的理由在哪里,变革的方向在哪里,是不是百世以后,也都可以知道?所以孔子在这段话里,就蕴涵了一个非常广大深远的志向,点醒人性,维护价值,气贯古今,要人随时回归人的理想性,回归天地之心,在这意义上,不仅百世是可知的,千世万世都是可知的。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号由爱国运动所引发的文化运动──文化改革以来,已经三代了,这三代我们如果称为老中青,我和诸位都在其中,我们这三代人所处的,是中华民族变革的时代。我们要自问:这九十年来的政治变革,是为了回归天理人心而变革吗?政治我们不谈,我们说文化,九十年来的文化变革,回归到天理人心了吗?不,这一番的变革,是中华民族远离他自己文化的变革,是从古以来所没有的乱象,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衰象!中国文化曾经衰落过,但那是由于时代动乱,或者外族入侵(古人说的外族,现在或许已经不是外族了),总之是迫于不得已。单单是五四,中国人起来声称要打倒自己的文化,这不是很奇怪的现象吗?这不止是中国历代所没有,也是全世界的民族绝无仅有的,中华文化真的罪孽深重,必须如此打倒吗?我们反省这九十年,是文化衰败的时代,也是民族衰败的时代,衰败是有道理的,衰败的原因,就是不遵循天理人心。所以我常说五四那批人是心里变态,甚至说他们丧心病狂,都不为过。

我在国学社谈话,先讲到五四,因为我现在在推广的读经,跟五四是有关系的,跟国学也是有关系的。假如没有五四运动,我们今天就不需要这么辛苦了,所以我跟五四的关系是消极的。我到各地演讲,介绍人常常这样介绍:欢迎某某人来为我们讲「国学教育」,所以我跟国学的关系是积极的。不过,我常要澄清说:我讲的不是「国学教育」,我讲的是教育的理论,是全面性的教育理论,不单单是国学教育。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解呢?因为我所推广的读经,其最大的特色是用经典做教材,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要读那些经典?最亲切的当然是自己民族的经典,所以和国学就有很密切的关系了。其实,我认为: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智慧从哪里来呢?从人性的深处开发而来,而人性之深处通于天地。假如有人能够体证天地人生之道,它的体证就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是所有人的共识,这种共识的记录,我们称为经典。经典一代传一代,就成为其民族的传统。而不论那一个民族,人性基本上是一样的,假如一个民族有经典,那我们可以说它不应单单属于一个民族,而应该为全人类所共有。这样,如果中华民族有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可以继承和发扬,西方民族也有继承和发扬的权利。西方民族如果也有从人性深处发出来的智慧和成就,那它也不单是西方民族的权利,凡是人都有权利。所以我们所提倡的经典教育,其经典的范围,就不仅是本族的经典,也包含外族的经典。当然为中华民族子孙着想,首先推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

至于哪些算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呢?我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由每个人为自己开列,他认为有智慧的书,就是他的经典,就是他给下一代的教材。所以五四的人说我们要重新估价经典,好像不能算错,说对中国文化要「批判的继承」,似乎也有道理。不过,各位,现在我们不妨再想一想,我们怎么看待「经典要重新估价」,「文化要批判的继承」这两句话?我认为这两句话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中有很大的漏洞──那是两句不负责任的话!假如那一个人是胡适、或鲁迅、或陈独秀、或蔡元培、王国维等,讲这些话还有一定的底气,为什么?他们曾读破万卷,姑且不管他们是否有诚意,至少他们自己觉得有能力来重估经典批判经典。但是一般人随随便便的跟着这么说,就是不再相信中国的经典,不再研读中国经典的意思了。不读中国经典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不懂中国的文化。不懂中华文化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不再是中国人。不是吗?所以我们不要被骗了,我们已经被骗了九十年了。现在大家在北大成立国学社,也是因为有五四,如果没有五四,大家是不用成立什么国学社的。我认为国学社重新出来,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要对五四拨乱反正。

所以如果狭义地看国学,把国学的意义提升,国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一个民族学问的源头与归宿──那不就是经典所记录与展示的吗?每个民族对人类智慧的开发,其方向与层面是不一样的,这点古时候的中国人或是不知道的。因为古人只生活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汉朝开始有印度的学问传到我们中国来,中国人看到印度的学问也很高明。什么叫高明?就是有智慧。什么叫有智慧?就是从人性的深处开发出来的一种永恒的见识。所以佛学传到中国来,被中国人接受,乃至弘扬。中国自尧舜三代春秋诸子以来,形成儒道两家的本统,从唐宋以后,说起中国文化,我们指的是儒释道三家,我们把印度的文化也看成自己的文化主流了!中国人怎么吸吸佛教的呢?是从他们的经典──经典书籍和经典人物吸收的。印度来的和尚有智慧有修行,是经典型的人物,他们带来的书籍,就是他们的经典。许多去西天取经的中国人,也是经典型的人物,他们离乡背景,历尽艰辛,为的也是取回经典。

到了近代,我们中国人又遇到另外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丰富的文化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智能系统,叫做西方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接触西方文化的?在近代以来,有谁可以代表西方的经典人物来到中国?有谁可以代表中国的经典人物跟西方人交往?就是「五四」那批人呐!「五四」那一批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感受到了时代要转变了。西方文化已经临到我们眼前,我们总要有一个策略。如果照孔子所教导、照汉朝以来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志气,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很简单!古人既然可以从中国本有的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现在再加上西方,让儒、释、道三家变成儒、释、道、西四家,不就行了吗?而当代的从儒、释、道三家变成儒、释、道、西四家和古人从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又有更深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佛家跟儒家、道家是比较相近的,也就是在人类的理性的开发的层面是比较相近的。所以要儒家、道家吸收佛教是相当顺理成章的。现在儒、释、道三家变成儒、释、道、西四家,意义就更广大了。因为西方文化跟中国文化──或者说──西方人对心灵的开发、开展,跟东方人对心灵开发、开展的面向和层次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性质相近的文化,吸收起来相顺而容易,既然相顺,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成长,帮助就没有那么大。面对异质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许正是民族心灵开展的大好时机。但,请问,我们有没有好好地把握这契机,合理地面对?

一般人都知道:学问有两种,一种叫科技,一种叫人文。大学的分科,大略也就是这两种,不是吗?这是在学术上的分法。假如不从学术上讲,就着我们常挂在嘴上的,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孩子,我们赞赏他,说他是「品学兼优」。「品」跟「学」就对应了人文和科技,两面都是人生必须追求的质量。何以一般人很自然地会有这种两面的意识呢?这样分,整全不整全呢?有无道理呢?依照康德的哲学,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有两种作用,叫做「人类理性的二用」。这两种作用,一种是思辨的使用,叫做「思辨理性」;一种是实践的使用,叫「实践理性」,这里不是两种理性,而是同一理性的两种功能。而思辨理性大抵是西方人所注重的,或者说西方人大抵开发了人类的思辨理性。思辨理性的发用,从逻辑开始,展现为数学几何,用数学几何再去研究自然事物,成就了自然科学。当然,人类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必须透过认识,也就是透过思辨,你才能够拥有它,才能够使用它。思辨理性的开展,成就了科学与技能,简称「科技」,这是西方文化的特长。而东方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就是中国与印度两大民族的文化的特长,则是从理性的实践的使用而来。所谓的实践,就是向往于人生的最高理想,做功夫而接近它。以理想来改善、来净化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境界提升,能够达到像儒家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像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像佛家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就无量功德法身」。成佛、成真人、成圣人,这是从人类的实践理性开发出来的智慧成就,这是西方人所不讲,至少是讲得少、讲不透的学问。人类的理性既然有这两种用途,人类的文化成就就应有这两个面向。而人类的理性如果只有这两种用途,人类的文化成就也就只能有这两个面向了。如果人类文化的成就只能有这两面,人类在地球上发展了这么久,到这一百年来,应该算是人类的伟大时代。什么叫伟大时代?人类理性都照面了,人类可以自己知道他所有的理性都已经被相当的开发了,只是每个民族开发的层面不一样。而最能够代表实践理性成就的就是中国了,因为中国已经把印度的实践理性也吸收进来了。而要成就人类的实践理性,对生命的境界有所提升,大概也超不出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纵使将来还出现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应该也超不过这三家了(如此说,是有其义理的确定性的,另详)。而两千多年来,西方人把思辨理性从逻辑开始,一步一步非常的认真地、精密地开发了。虽然科学的发展还永无止境,但是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我们人类其实应该颇为满意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成就都摆在我们眼前了,所以我们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大时代,这是千古所未有之机缘,不是吗?我们不应自我庆幸吗?既然文化的成就是从人性中开发出来的,人性是共通的,不分古代、现代,中国、西方,所以文化是共通的。凡是讲文化,分古今、分中西,他就是一个心灵不健全的人,叫心理变态。「五四」运动那批人,就是心理变态!(零落掌声)──听到这样的斩截的评论,应该要鼓掌!(掌声)大时代在你眼前,生长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开发他的志气,要见识到中华民族要走入另外一个阶段了,乃至整个世界都要走入另外一个阶段了。而人类的前途,走入另外一个阶段,谁来负责任呢?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应该负责人啊!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掌声)这是世界共同的命运啊,人人有责啊!

这么大的文化业绩,要我们承担,何其艰巨?但既然都本于人性,所以只要尽其性,尽人之性,就可以了,这又是很平常很容易的事。以我们的民族来说,我们说中华民族应该继承自己的儒、释、道三家,还要吸收西方。而既然西方的文化既然是从人性开发出来的,中国人也有人性,西方人从逻辑开始发展它的学问,中国人也有逻辑的心灵啊,只是没有逻辑「学」就是了。也就是说:中国人没有把他本性中的逻辑能力一步一步开展变成一门学问而已。没有,不代表不能有啊!你怕什么呢?本来一百年来的中国人应该这样想:我们中华民族要负起为全人类文化做最大的综合,引领人类的心灵走向另外一个新阶段的责任。但因为「五四」的教导,让一百年来的中国人没有能力负这个责任!其实不仅中国人要负这个责任啦,西方人也要负这个责任,你是人嘛。西方人开发了认知理性、思辨理性,但是他既然是人,他对于实践理性,也应该有所向往,也可以做实践的功夫,也可以成圣成佛成真人。古代人或许还没意识到文化的完整不完整,那是一种历史的遗憾。现在,总该知道了。知道了而不去做,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后代子孙,对不起整个人类。如果中国人继承中国的学问,又吸收了西方的学问。西方人继承西方的学问,又吸收了东方的学问。到最后,不就世界大同了吗?

但是,作为人呐,是有相当限制的。我们刚才那样讲,是一种理想,哪一个人真能做到这呢?真能做到了,就是圣贤吶!不过,我们虽不是圣贤,而是凡夫,至少不可以没有这种志气!有了志气,才有可能成功,乃至于全民族有这个志气,以整个民族的力量,就比较容易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完成人类──中国五千年,西方五千年──总体的学问。整个民族只要人人有如此心量,学理工科的尊重人文嘛,学人文的尊重理工嘛。这样,整个民族综合起来,就有一个新的文化气象,这有困难吗?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五四运动」就是连这种见识,这种志气都没有!它如果真的是一场革命,是一种文化的革命,这种革命应该就像刚刚说的,是「顺乎天,应乎人」、回归天理、回归人性的活动。请问「五四」有没有教我们回归人性、回归天理?它值不值称得上是革命?值不值得我们怀念?我们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本来,它说「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要吸收西方文化没错,但是它又说「要吸收西方文化必定要以打倒中国文化为代价」,各位,大家现在听起来,不觉得可笑吗?这真是一场笑话,民族的笑话!百年的笑话!它还说「我们要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没有错,──现代化有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的最主要意义就是民主和科学。不是生活在现代就是现代化,有些民族还没有现代化哩!中国现在正在努力追求现代化,所谓开发中国家。什么叫「开发」,开发什么?最主要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科学就包含经济。所以现代化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追求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发达,从这两件事来测量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至少是比较好的,现代化没错,现代化是人类本来应该有的成绩,现代化是人性应该追求的。──但是五四的人又说「凡是要现代化,一定要打倒传统」,各位,这种思想,你现在听来,不觉得莫名其妙吗?但是中国人继承「五四精神」,为了要学西方,打倒中国传统已经打倒了九十年了,不是吗?我到国学社来拜访,还不敢穿中国的衣服来呢。我虽然不赞成全盘西化,但也相当西化了对不对?我理着个西装头啊,穿着衬衫,早上还打领带呢……服装虽是小事,但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代表中国人的心里头和外表都没有中国文化了。

我常想,假如五四运动那些知识分子,真有良心,真有眼光、见识、心量,你想,这九十年、三代,那中国就不得了了!中国人可能已经完成整个人类文化的大融合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五四那时候也来中国,中国的文化运动正到了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冷眼观察中国,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建议。他说:「请你们中国人不要这样子对待自己的传统,你们应该好好的保存你们的传统,或许将来西方人还有向你们学习的地方。」结果中国人令罗素失望了,不止是让罗素失望,让所有西方人都失望。西方人遇到中国人,看不到中国人身上有所谓圣贤气象君子之风了,西方人无从尊重中国,不能低心下气地学习中国,西方人一百年来还是趾高气昂。是我们对不起西方人,西方人很对得起我们。因为在中国到处看到都是假洋鬼子,食衣住行,我们都学得蛮像的,所以西方人对得起我们。罗素又说:「假如给中国三十年稳定的社会」──就是不要再内乱了──「再给一笔够用的基金」──就是要有经济的支持──「中国人在三十年之内,科学就可以跟西方并驾齐驱。」各位,又是三十,什么叫三十年?一代人嘛。如果我们对我们的子孙好好教育,如果我们敢跟他们说:「科学是人类的本性,逻辑是我们心灵里面的本来就有的能力。你只要好好一步一步的推演,在实验室里不疾不徐的实验,你也会像西方人那样有所成就。」我们的子孙,就真能表现,而那表现是与西方人完全一样的,甚至可以超越西方人。大部分科学家都在三四十岁就有所表现了,所以罗素才说三十年中国的科技可以赶上西方,现在经过多久了?九十年了,还落后一大截,而且好像有永远落后的态势!难道你打倒中国文化就真得吸收得了西方文化吗?所以为了吸收西方文化而打倒中国文化,不仅是吸收不进西方文化,而且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文化,我常说五四带领中国人成为两面不是人。如果打倒了传统而真能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也是空的,没有根的。其实,传统一定妨碍现代化吗?刚才我们不是讲传统么,什么叫传统?传统者,流传之统绪也,为什么会有流传,会有统续?它的根源是什么?他的根源就是智慧,是人性。从人性发出理想,于是就凝聚一个共识,是人文,而形成教化,叫做文化,由人文之教化而形成一个传承统绪,叫传统。我们现在去看五四那时候那些人的言论,他们所指要打倒的传统,是传统吗?是这种有文化意义的传统,有哲学意义的传统,有人性意义的传统吗?还是他要打掉的是历史上的污点、社会上的习性?在长远的历史中,那个民族没有污点?在社会生活中,那个民族没有坏习性呢?以历史的不尽完美,日常生活习性的不合理,来打倒人类理性的光辉,这种手法不是太粗糙了吗?这种粗糙的手法居然骗了中国人九十年,现代的中国人就这么莫名其妙!所以我们要恢复,我们一定要恢复,这才是真正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回归。回归什么?回归人类理性!

顺带再讲一点看似微小但影响重大的问题:五四时代,胡适之、陈独秀等名流,为了提倡白话文──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功能阿,写文章的人认为古文写不过古人了,写写白话文,弄一点新气息,读者比较多,这些文人也好得意,这样也不错。又,他们说是为了开发百姓的智能,白话文学习和流传都比较容易,从这个角度来提倡白话文,这种理由也相当纯正。所以他们提倡白话文有两个理由,第一,为了文学的新意,如果不反传统,他们就没空间表现了。这是自暴其无能啊!中国古人几千年的古文,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作品,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特色,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风格。为什么到这个时代不写文言文,就没有新意?你不行嘛!所以,这点理由,不像理由。退一步说,不是不可以写白话文,古人有时也写写白话文啊,譬如小说、笔记、语录。但五四一批人提倡写白话文,却一定要以「打倒古文」为代价,一定要把古文骂臭骂倒才甘心,这又何必呢?你打倒了古文,白话文真的写得更好了么?所以这样的理由,是虚妄的。第二点理由,比较像个理由,为了要普及知识,开启民智,用白话文传播。而白话文的养成教育也比较简单,大家学了白话文,很快就可以阅读,阅读以后就可以打开知识之门。这样讲,也末尝不可。不过,他们为了提倡白话文,却有一个代价:打倒古文!各位,中国人说要吸收西方文化要有个代价,即打倒传统,人家罗素就没有讲这个代价,为什么胡适之要讲代价?人家日本韩国并没有打倒传统,他们的现代化也不亚于我们。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付出代价?现在要提倡白话文就提倡白话文呗,为什么一定要付出打倒古文的代价?难道古文妨碍你的白话文了吗?再说古文难学吗?这个越是莫名其妙,古人学了三年五年古文,就可以读五千年的书,经史子集都能读。现在我们学白话文学多久?从小学学到高中,最少学了十二年,你能够读经史子集么?不能读经史子集的人的语文程度,比那些能读经史子集的人好么?我看不仅文言文不行,连白话文也不行!(掌声)这真是莫名奇妙!莫名其妙!而居然我们的体制教育九十年来不改,不改就是不改。在人类学语文最恰当的时机,六岁之内,或者十三岁之内,或者十八岁之内,总之,人类学语文,越早越好,越容易成就。在语文学习的最好时刻,你教他什么,他将来就一辈子会什么。

你三岁之内教他英语,他一辈子会英语;你教他汉语,他一辈子会汉语。十三岁之内,你教他白话文,他一辈子会白话文;你教他文言文,他一辈子就会文言文。不是文言文难学不难学的问题,而是你教他什么的问题。所以胡适之不懂教育,陈独秀也不懂教育,他们两个不懂教育的人却扛大旗谈教育,大谈语文教育问题,结果国民党政府受了他们的蛊惑,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把两千多年来的古文教育,一律改成白话文教育,而共产党接着也这样做。不读文言文的结果,中国人的文言文程度低落了,不会读古书了,最后连白话文也读不好,写不好。看看,所有白话文名作家都集中在上个世记二三十年代,因为他们都还是读古书长大的,所以语文能力强,不只能读能写文言文,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自从白话文教育以来,就没出过象样的作家了。有没有作家还不是最重要的,白话文教育的背后的思想才是可怕的,其实,五四一批人所以极力提倡白话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人从此不能读中国书,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了,就会忘了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人忘了中国文化,西化就会成功,中国人就得救了。中华民族九十年来的奋斗,就是这样处心积虑地要让「中国人」从地球上消灭。而这个目的,现在几乎达成了!

而且,进一步说,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语文程度提升会带动一切其它的学习,语文程度不良,会影响一切其它的学习。现在有很多大学的理工科研究所教授非常头痛,理工科的学生论文不会写,不是他们理科不好,是他们文科表达不出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位很有名的物理学教授杨叔子先生,他说:「谁来考我博士班,你先要会背《老子》」。所以华中科大有一句顺口溜,说:「要考博士班,先过老子关」。后来他觉得《老子》太少了,要会背《论语》。杨叔子不是学科学的吗?他不认为古文与现代科学有妨碍阿,何必要打倒呢?

道理上,明明昭告中国人,应该有一个很健康很正常的文化方向,而我们却没有走上去。或许历史的因缘很多,但是我们不可以总是把事情都推给历史,我们每个人要当下要负起责任。如果同情地看五四一批人的想法和做法,可以说他们有他们的历史因缘。五四那些人有什么历史因缘?──我们这个国家太衰弱了,我们为了要救国阿,救国怎么办?要用激烈的手段。什么叫激烈的手段?就好像要医治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很危急了,我们要用激烈的手段,先把这个病人杀死,再来救他,哪有这回事?何况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救治,不是生理的救治,它是心灵的救治,何必把文化打倒而后再救呢?我想,他们是把人类的心灵当作物质来看了。譬如现在我面对大家,我就不能面对后面的墙壁;我转一下面对后面的墙壁,又不能面对大家了。这是物质的特性。但是心灵的性质不一样,它可以兼容并蓄,他可以融会贯通。所以古代和现代可以贯通,东方和西方可以融会,文言与白话可以相辅相成,这才是正常的大方的思想。五四走的是变态的偏激的路,这一偏就偏了九十年。现在中华民族自己都有点感觉了:中华民族要复兴了!有一些人他就很明白的说:「要复兴中华民族,先要复兴中华文化」,这样说,是很有见识的。

那么复兴中华文化,怎么复兴?如何着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先要有这种见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再重新创造,要怎么创造?继承自己,吸纳西方──怎么吸纳?我称为「全盘化西」。我把五四的「西化」调动文字的顺序,什么叫「化西」,西化,是把中国人变成西方人,化西是让中国人把西方文化消化进来,成为中国的学问的一环。这是中华民族将来的文化走向!除了这个方向,没有其它方向,你走别的方向,都是浪费自己,浪费整个民族,浪费整个世界!中华民族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乃至于全世界各民族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做也不行,那是人类理性所自发的宏愿!而要做,由中华民族来做,是比较容易的。西方人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把融会全人类文化的重大责任交给西方人,因为西方人担不起这个责任。

我这样说,这是有根据的,有两层道理。第一层:中国人要学西方人的学问是容易的,西方人要学中国的学问是不容易的。虽然都是人类理性开发出来的智慧成就,但是互相之间有高下之别,难易之分。用刚才说康德的人类理性的二用──思辨的使用、实践的使用来说明,就可以了解。一般人听到使用有「两种」,请问会怎么想呢?又,一讲到有中西两种文化,一般人会怎么想呢?是:这边是思辨,这边是实践嘛(用手在左右各比划一下)。这样想的,对不对?──这叫做平面的思考模式。但是,照康德的意思,不是这样子的。康德说:「人类的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性」的意思就是,它有笼罩型,有主导型。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有「体性」。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的位置是一在上一在下(用手在眼前上下各比划一下),这是有层次的,是立体的思考模式。清朝末年西方文化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张之洞就提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现在大部份的学者都认为那是民族情感,大汉沙文主义。其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好暗合康德的哲学架构。佛教有「真谛、俗谛,智心、识心」的分法,也可以证成张之洞的观点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所以我们才说,以中国人的智慧,要学西方,是比较简单的。总的来说,西方的学问是认知型的学问,东方的学问是智能型的学问。佛教干嘛要转识成智?照佛教来看,西方的学问是不高明的,是戏论,是虚幻的学问。一个真的学问去学假学问,当然是比较容易的了;一个假学问要学真学问,当然是比较困难的,懂吗?(掌声)何况西方人的学问既然是从逻辑出发,它最注重思考、系统的建构,他们的学问是一五一十、清清楚楚的,所以我们只要一步一步的追下去,你总能从源头追到细枝末节。总之,他们的书写得很明白,是很容易读进去的,但是如果让西方人来读中国的书,那就糊里胡涂莫名其妙了,中国人自己读起来都莫名其妙,西方人读起来容易吗?西方是构建的学问,而中国是领悟的学问,中国的学问是不容易学到的。

所以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了,要学西方,需要学九十年吗?需要全国都用功学科学,才能「科学救国」吗?现在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用多少时间学科学,你知道吗?这叫莫名其妙!科学要学这么认真么?西方人都没有这么认真学科学,因为科学是不必认真的,你懂么?(笑)认真学科学保证不能成就科学。全世界的教育历史和现况,昭昭都在告诉我们这件事:科学是不能努力的,科学是不能逼迫学生的。而中国现在专门逼迫学生学科学,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学科学学得很痛苦,我劝你的孩子不要上学了,那痛苦是没有代价的,没有意义的。所以中国人,九十年来的中国人,真的是非常愚昧,非常愚昧!

刚才说中国学西方容易,西方学中国是不容易的。还有第二个理由,这个不是哲学的理由,是历史的理由。就是:中国人很尊重西方,看到西方人就五体投地,所以要教中国学西方比较容易。西方人一百年来看不起中国,所以他们学中国比较困难。因此,我们才有理由说;

人类的文化如果有融合创新的可能,必须由中国人负起责任, 不能寄希望于西方人!(掌声)

我们怎么负起责任?这问题讲起来,是个大题目,因为这攸关整个民族乃至于世界的发展,攸关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如果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不能像我们刚才说的,把人类的人性整个开发出来,让人性的内涵融会贯通、各居其所、得其正位──如果不是这样,那整个世界很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所以,21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对整个人类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大家就正站在这个关口上,我们必须去反省并深度认识。不过,我们这一代恐怕是不行了,要寄望我们下一代,反正人的历史是长远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过,要注意一下,长江后浪一定推前浪,而人生的后浪不一定就能推前浪──我对北大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要找一个像王国维、梁漱溟、熊十力这样的教授,不知道还有没有?如果没有,你的后浪就推不了前浪,你越走越后退!为什么越走越后退?90年来,老中青三代,国家以五四思想来做教育,中国人的思想只有片面而低俗的成就,没有广大高明的气象,也就不能出现高度人才,引领风骚。所以,恢复人类的理想心灵,然后落实下来,自我教育,并教育下一代,这才是可行之道,否则就没办法达到刚才所提的前景。

中国人已经开始反省了,从各方面来看,都已开始渐渐摆脱五四的阴影,虽然有时不是很自觉的,但各方面都在推动着我们,甚至西方人也在推动着我们,历史在推动着我们,我们被历史推着走,有一点复兴的迹象,中国人的自信心也渐渐地增强。不过,我们如果只是被历史推着走,虽然我们也有一点的进步,但这样的进步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最重要的价值来自于自觉,自己要觉醒,是自己知道要这样做,自己要求要这样做,纵使和时代的潮流相逆反,你自己也要这样做。这才能「沛然莫之能御」,才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有这种心态,我们才真能对世界负起责任。所以我们要叫我们的国民赶快自觉,而且要叫我们的下一代赶快自觉。

我们如何自觉?下一代的自觉从何而来?说起来似乎如在目前,但也并不容易。因为它不像科学,不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给它一些条件它就可以变化成什么结果,科学的条件和结果的连结,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生命方向的形成,是不一定的,是活的,这种活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那我们怎么让它觉醒呢?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怎么做就必然有效,但我们总可以有相当的理由,期待它有较大的觉醒的可能性。我们给它一些背景、一些基础——文化的背景、智能的基础,便可以有较多的期待。而那些文化的背景和智慧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就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那是从人类的心灵发出来的东西。怎么给他呢?用教育来给他。什么时候给呢?——就是在他能够吸收的时候给他吸收,能够储藏的时候给他储藏,能够酝酿的时候给他酝酿。这是属于酝酿型的学问,酝酿就含有领悟的机会。酝酿一定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酝酿的前提是储藏,储藏的前提是输入。刚好上天安排我们人类在小时候的学习模式是以吸收和储藏为主,有了吸收和储藏,一个活的心灵必定能酝酿,有了酝酿,就有发酵变化透悟觉醒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做教育,要在教育上反省、改革,就应该回归天理、人性。吸收、储存、酝酿、领悟的历程,便是合乎人性,顺乎天理的过程!

而我们怎么让他吸收?吸收什么东西?刚才说吸收智慧的东西,就是让他吸收经典。什么是经典?你读破万卷,你认为哪部书代表永恒的智慧,那部书就是你的经典。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多书,就只好听别人的建议了,听谁的建议呢?五四运动的那批学者并没有跟我们推荐,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又不曾博览群书,所以我们只好去参考两千多年来的学者的推荐,待我们读书多了之后,再来重新估价。这是人类为人处事的正途。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想自己走一套,要先有点学问!胡适之引用古人的诗句,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叫我们要重新估价,估价我们的传统,古人说是经典的,我们不一定要相信。但是古人欺骗我们了吗,你聪明得过两千多人的古人吗,古人没见过西方人就比我们差吗?胡适之连康德的两种心灵的分别都没有,连人类两种文化的特性都弄不清,这种人能当青年导师吗?我劝北大年轻人,不应该再被人牵着鼻子走了,要自觉了!首先要超离、逃脱胡适之的魔掌。近代中国教育就是蔡元培弄坏的,他是第一任教育部长,后来又当北大校长,炙手可热,号令天下,他的一纸教育部的公文,就废掉了两千多年的读经教育,真是莫名其妙!古人不一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可能反而是五四!五四运动这批名人带着一批年轻人就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浪漫,有批判精神,他们没有想过古人也年轻过、聪明过、浪漫过。年轻人有某些方面是可爱的,也是可贵的,但有些方面随意挥洒,放纵恣肆,你自己放纵恣肆没关系,但讨论国家大事时不可挥洒放纵,你对千秋大业不能激情。五四运动叫爱国运动,爱国是好的,但以激情来爱国是害了国家,现在是反省的时候了──其实每一刻都是反省的时刻,只是现在是受够了,比较容易觉醒的时刻。

历史已经不能再等了,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了小时候吸收、储藏、酝酿的年龄,我们要遗憾一辈子,这辈子没希望了,只好希望下一辈子不要再被五四欺骗了。我们做自己应该做的,国学社最重要的责任是推动下一代的教育,不要再自己关起门来,要放眼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掌声)这是国学社的一个使命,也是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使命!首先要教育自己,把自己一生的缺憾多少弥补一下。一个对中国传统智慧了解不够的中国人,想要国际化,是不可能国际化的,只有奴才化。没有了民族就没有国际,我们不是大汉文化沙文主义,而是人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所以不要空想、妄想。对几十年来的缺憾,我们现在能弥补多少就弥补多少。但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是全新的生命,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人都应该有教育的担当——为人父母者,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为人师者,要教育自己的学生;而作为一个文化人,要有文化的关怀,也要有教育的担当,任何场合都要关心民族的未来。民族的未来要靠教育,教育就是要使人生回归人性。对前一代的历史如果有所损益,有所改革,改革的标准在于人性,要对人性有深度的认识。要对人性有深度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从自己的基本领悟出发,譬如,一个天纵英明的人,他自己只要关起门来,从自己的人性出发,他应该可以开发出人类两方面的学问,把人性完全开发出来。因为人性本自具足的,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如果是诚恳的,它一直在发展,都可以凭一己之力,终于达到完全的发展。所以,中国人以前如果没有科学,但凭它自己发展下去,一定也能发展出逻辑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这是我们对人性应有的信任。但我们既然生在这个时代,有了外来的参考点,就不需要关起门来自我奋斗,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见贤思齐焉」,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更简捷地完善我们的人性,所以我们现在不仅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智慧,也要学习并吸收西方的文化。要学习其它民族文化,最简捷的管道,就是透过他们的文化结晶──经典。

刚才说我们吸收印度的佛学,我们没有吸收印度所有的文明,我们只吸收它的佛学。佛教是对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改革,释迦牟尼认为它的改革是更加符合人性的。虽然印度人最后不信仰佛教了,而中国人一看到佛学就心领神会,我们没有吸收印度教而选择了佛教,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吸收他们的经典,如大藏经,这是他们的法要,是智能的记录,是文字般若。中国人吸收佛教是从他们的经典吸收的。中国古人了不起,读书就可以读出智慧,这是读书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现在我们大学生、研究生读书,有几个人能从文字读出智能?还是只从文字积累知识,只为了做论文?中国古人就能从经典读出智慧,中国人读佛教的经典,也出高僧大德。这种成功的历史经验不是可以提供我们当代吸收西方文化做参考吗?刚才说过,五四要我们全盘西化,请问你怎么全盘西化?五四运动的那些人没有介绍过一部西方的经典给我们中国人,没有人谈柏拉图,没有人谈亚里士多德,没有人谈康德,没有人谈黑格尔。胡适之谈什么呢?谈易卜生,很莫名其妙!奉三流的哲学家杜威为神明,更是莫名其妙!这叫没有眼光,这叫没有见识!所以不要跟着愚昧的人走,我宁可跟聪明人吵架,不要跟愚昧人讲话。这么笨的人,见识这么低的人,居然领导中国九十年!我为此不服气!(笑声、鼓掌)

所以,从今天,从新老实地去学经典吧!看看其中能不能出几个为民族为时代着想的「大才」。如果不能成大才,至少读经典是把握重点,也比较不会浪费生命。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时间,尤其现在学问那么多,你不把握要点,生命都涣散了,浪费了!我们现在学外国的什么东西?三流的垃圾!我们要重新恢复经典,恢复经典就是了要恢复人性。恢复人性就是我们把握了整个天地发展的规则。叫参天地之化育,让人类可以继续的幸福地生活下去。(鼓掌)

我总是三句不离本行,讲来讲去还是讲我的读经教育。因为这个跟国学有关,国学的最高层次是智能,智能的代表是经典。而经典怎么传播?靠教育。所以讲国学的使命,一定要讲经典教育啊!有了经典教育,就能让国学有了源头活水,有了经典教育,就可以让我们担当时代的使命。当然不是读了经,就能够担当时代使命,但是至少它打下了基础。中国学问高,必须透过经典,才能把握,西方的学问广大,也应该透过他们的经典,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原始心灵。要不然我们就只能在表皮上学习,这叫「仿冒」。所以中国人如果不从西方的经典开始做教育,中国人永远只能作个仿冒国家。纵使科技再发达,你都还是跟着人家后面走,这是们自己对不起自己。

至于接近经典的方法,是很简单的,一个孩子在十三岁之内,是吸收的年龄,我们就给他吸收。吸收什么?吸收经典。那么怎么吸收?就是反复练习,练习到他能够背诵。既然记诵在他心里了,只要生命是活的,自然能够酝酿。在这个时代的教育风潮之下,要特别注意的是:你不要问他什么时候理解,更不要问他什么时候实用。有人就这样问:教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读经,他能理解吗?我说:大概理解的很少,或者说直接说不能理解。不理解有用吗?我说到了他该用的时候就能理解了。为什么到了那时就能理解?他是自然理解的。什么叫自然理解?这样愈问愈多,我答得越答越烦。我就说:这样子吧,你回去看看你的孩子是活的还是死的?我骂人了!(笑声)活的就能理解,死的就不能。

所以有人用计算机做比喻,说原来是先输入再输出啊。我说这个比喻不错,但还没完全,因为计算机是死的,如果输入数据了,而没有程序,它运作不了。而人心是活的,老天爷老早就把几千几万条高明的程序都放在我们生命当中了,到时程序就自动起作用,只是如果你肚子空空如也,光有程序也没有用。李白何以能「酒一斗诗百篇」呢?因为他满肚子都是经纶,他酝酿久了,所以吐嘱不凡,出口成章。现在我们呢,满肚子都是草包,酒两斗诗也没有一篇。(笑声)所以我们只问他肚子里有没有学问,不要问他理解不理解,实用不实用。现在的人光问他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应用,为什么不问他肚子里面有没有货?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所以我们说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回归人性,不要乱改,现在的教育改革不是越改越糟糕吗?百姓怨声载道。为什么?改革没有总体目标嘛,想到一项就改一项,想到一项就改一项。其实天下的道理如在目前,只要回归人性,只要我们从经典做起,这个国学就有机会复兴。从广义看国学,各方面的才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琴棋书画,有了高度的国学素养,也比较容易学好,表现出高度的质量。譬如写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有书卷气,怎么叫书卷气?有学问有品德,有道德文章嘛。又譬如学音乐的人,尤其弹古琴的人都知道,除了技巧之外,越是读书,心境越沉稳智慧越高的人,才有悠远的意境。所以,广度的国学也需要有深度的文化教养做基础。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事在于我们怎么去涵养、去培育我们的文化教养,总起来就是经典之教。中国的经典在那里?儒、释、道,西方的经典在那里,西方人也有共识。像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他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大学生应该读「大书」——greatbook。他开出大约两百部「大书」,西方人也有经典的共识啊!假如这些西方重要的书,中国人都没有读过几部,我们怎么可能说我们是这个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可能说我们在全盘西化?所以我说现在的中国人莫名其妙,我们的教育莫名其妙。

假如是儿童,那正是中西方经典同时教育的最好时机了,学了经典,最直接的效能是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能力提高了,就可以用语文自己学习其它的科目。要办好教育,应该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必教学。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非常简单,让他有大能力,有学习的大能力,他就可以自我学习。那时,作为老师,作为校长的,做为教育部的领导的,只要放给我们学生生路,就可以了。我们应该跟孩子说:「孩子啊,你能自己学就自己学吧!不要听老师讲课了!」现在我们老师一天到晚教教教,其实是在障碍学生。我们如果能把握人性之要点,放手给天下,自然就百花齐放,人才辈出,通贯古今,融会中西。所以,教育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依照人性,我们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了,整个国家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了。这叫做简易之道,所谓大道至简。这样教育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生命日渐舒展,我们也从中得到莫大的喜悦,这是属于生命的喜悦,因为你以生命引导生命,或许不是以你的生命引导生命,是以圣贤的生命引导生命。你在教他圣贤之道的时候,你也在学圣贤。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共同以圣贤为师。(掌声)

以上,我大略谈了国学的涵育以及它所负担的使命,最后,对在座各位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在座各位,如果你还没结婚,是很有希望的啊。(笑声)如果你结婚了还没有怀孕,希望也是很大的。你怀孕了孩子还没出生,也还好。教育要从胎教开始。假如孩子已经生出来了,长大了,大不了,再生一个!(笑声、鼓掌)记住一代三十年,三十年是从胎儿开始算的,不是从六岁哦,也不是从到了十八岁考上大学了,猛然发觉自己要开始走人生的路了,那时才来紧张,那时你人生的路都已经走不通啦!所以,我现在提出建议,很热诚的希望,我们把胎教的观念好好记住,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朋友,还有整个国家,你能够影响多少就影响多少。如果有一个胎儿能因你的推介而受读经的教育,你就功德无量。因为照我的说法,一个人一辈子受教育只要十个月就够了。这个胎里读经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不一样,──相貌不凡,聪明绝顶,好学不倦,好教好养。有一个读经宝宝的爸爸跟我说:我这个孩子呀,没有别的特色,他就喜欢笑。什么意思?他几乎不会哭。有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笨到不会哭?不是,是聪明到不需要哭。(笑声、掌声)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教十个月就够了。如果十个月之内来不及教,你就用出生后的三年,一个孩子从出生教到三岁多就够了。三岁你还不教,幼儿园三年很重要。幼儿园三年,按照我的教法,如果一天读经六到八个小时,三年就可以把中国重要的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诗经》、等重要经典全部背完。一辈子拥有阅读五千年经史子集的能力。三年。我们的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都被教成一个像猴子了,他一辈子就完了。教育是愈早愈好教,而且影响愈深远,愈长大愈难教,有些坏的习气改不了,所以教育不可以发现问题,教育发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没有救的时候了。那如果六岁来不及教,六岁到十三岁,一定要完成。

如果十三岁又来不及呢,呵!死马当活马医了!当然人生的一辈子都还可以有机会,像我们长大的人如果想要──第一,增长自己的语文能力,将来翻开经史子集时不会头痛。第二,体会古人的智慧。第三,增进自己的德性、教养、人际关系,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果要达到这三方面的效果,成人也可以开始读经,从今天就开始!这几年来,我一直提倡「《论语》一百」──把《论语》读一百遍。怎么读?最好是拿没有解释的本子,因为一有解释你就想看解释,一看解释就令人头痛,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原文很难,那解释比原文还要难。所以很多人读经典都看两页就不看了。然后说:「哎呀,胡适之告诉我们的果然不错,经典真的很难!」胡适之曾经说「经典很难,你都不懂,你怎么读?你自己不懂,你怎么教孩子,你不是自欺欺人吗?」讲来好像义正词严,每一个人在他面前,只好低下头来说:「是是是,我不懂,我不敢读」。现在,我要请问:不读,什么时候懂?永远没法懂!我们被他骗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换个思考,只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胡适欺。我们应该回他说:「就是因为不懂,我才要读!我这一代被你牺牲了,我不再让你来牺牲我们的下一代了,我们不要再被你骗了!」我们要立即摆脱胡适之的魔掌,开始读论语,怎么读?就是打开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读原文,一直读下去,最好读出声。孩子读经也要出声,第一,眼睛看见了,这是一种刺激,会产生一种教育的作用;第二,你嘴巴动了,这是第二种刺激,第二种作用;第三点,你耳朵听进去了,这是第三种剌激,第三种作用,而你在看进去,说出来和听进去这三个过程中,会带动内在心灵的活动,产生第四种作用──心灵的作用。所谓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一个孩子脑神经正在发展,有着四到,脑神经就发展的非常丰富,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所以读经的孩子聪明,不是孔子孟子让他聪明,而是他眼到、口到、耳道、心到四到,刺激了脑神经系统。所以一个孩子13岁聪明起来的,一辈子都那么聪明,永远不会再变笨,13岁没有聪明起来的,一辈子都那么笨,永远不会再聪明。所以十三岁是人生的关键,一个十三岁以上的成人是不能再增长他的脑神经了,虽然不能再增进聪明了,但是会让他的聪明得到充分的利用。读经能使人静心,一个人心静下来的时候,学习效能比较好,不仅是读书效能比较好,思考效能比较好,容易有灵感的突发。所以读经的第一步效应是修身养性的,何况所读的书,是圣贤之教,其中或许有某一句让你心领神会了,心中彷佛大放光明。你说哪一句啊?我也不知道,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我得到领会的那一句和你得到领会的那一句不一样,智慧之书是每一个人读得都不一样,科学的书每个人读得都一样,因为科学的书是死的,智慧的书是活的。

如果你肯这样读读读,今天读三十分钟,明天读三十分钟,后天再读三十分钟,三天,三个三十分钟就可以把论语从头到尾读过一遍,这是中华民族子孙第一件重要的责任,或者说是一种义务。一个中华民族子孙,受过教育,读过几年书,或许高中大学毕业,如果你连论语一遍都没读过,将来阎罗王必会找你算帐,说:「你生在中国,连论语都没读过,你下辈子就到那个那个什么玻利维亚去,你去那里饿死算了!」所以,我们这辈子,至少要把论语读一遍,就一个半小时。然后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读第二遍,第三遍……读完一遍,写个一,读完两遍写个二,三四五,读完五遍写个正,你就一直这样读,有空就读,一天中如果只有三十分钟,你就读个三分之一,读个五六十页,一天如果有一个半小时就读它一部,一天如果有七八个小时,你就要立志,早上起来七八点开始读,一直读到十二点,吃过中饭,再读,一直读到五六点,吃晚饭,晚上再读到十点,你一天就可以读五六遍到七八遍。我建议读一百遍,假如整天到晚的读,十五天内一定读完一百遍。谁把论语读完一百遍了,几乎整部论语都会背了。其实不要读到一百遍,你读到二三十遍的时候就像行云流水,读了前一句,后一句自己就跟着出来了,其中会有无限的喜悦。渐渐的,你会有所领悟,你会有一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这叫读书的乐趣。你就能领会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真的。我们的语文教育,九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大家学得很苦,又没有程度,证明是失败了,以后我们不要这样学语文了。我们的英语教育也失败九十年了,以后学英语也不要这样学了,回家选几篇英文名著,合计大约两万字,就狠狠地背完,英文就一流了,就这么简单。要培养高度的英文能力,不要十年,一年半载就够了,假如不相信,就只好再自讨苦吃下去。各位!已经失败的路不要再走,要回头来。至于用新的方法能不能成功,至少我们可以放手一搏。何况已经摆的清清楚楚,人性就在你心里,你是从孩子活过来的,你知道人应该怎么长大才对。为什么我们整个国家不做,因为我们的头上有一个紧箍圈,是九十年前胡适之设下的,他还在那边还念紧箍咒呢!我们要勇敢地把那紧箍咒拿掉!

今天我来北大,却一直批判北大,不好意思了!咱北大国学社是咱北大的希望,应该首先反省,发难,把反国学反人性的五四反回去!我祝福北大国学社,希望我们以后常常能见面。谢谢!!

主持人:

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国学社的情况,我们国学社是一个学术社团,注册的应该有四五百人,当时起国学社这个名字还征求过季老的意见,季羡林老先生给国学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等同词,我们就贸然用了「国学社」这个名字,然后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当时想,我们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仅有负罪感,还有继承。好,下面是问题时间,因为时间不早了,同学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听众:

我听了您关于五四,关于教育的演讲,我有个问题,近期《光明日报》在举行一个关于国学的东西,有一个关于国学的问题,我想问您一个关于台湾和香港国学的问题,在台湾和香港是否有国学的民间教育?第二个问题。您提出读经教育,是否就是说把文本读熟了就行了呢,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怎么办呢?

王财贵老师:

谢谢这位朋友。第一个问题,台湾和大陆一样有书院,不过只有老建筑留下来,有那个名号,都没有作用了,所以可以说台湾目前没有书院。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像这个国学讲堂,像百家讲坛这样子,偶尔请人去演讲演讲。这也不是古代的书院情况,古代的书院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地方,古代书院是师生共同生活,书院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传道。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大体是私塾老师的事情,书院是给学问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来进修的,他是要来论道的,所以书院主要不是授业的地方,而是传道论道的地方。如果以这种性质来规定书院的话,我看当前大陆的书院也是不多的。

第二个问题,我推广读经,就教人只读经,只读文本吗?我们不是要通过读文本来汲取智慧吗?比如读论语,不是要通过读读论语来了解孔子吗?孔子不在了,孔子生命的精华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擅读书者是从文字里悟出智能。从文字读出智能,固然是目的,是一辈子的事,不过,说「从文字读出智能」,文字总是个首要的基础,我们是希望一个人先对这些重要的书,经过精读的功夫,最好能够熟悉背诵,奠定他将来领悟的良好基础。假如以前没读过,文句很陌生,很难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很难有左右逢源的机会。我不是说不背书就不能领会,因为领会是属于智慧的,而背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功夫,但是熟了文句,将来领会的机会比较大。如果整个民族的人对这些经典都能熟悉,人与人之间也会有比较相应的共同语言。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家长跟我说,有客人来家里和他谈话,谈完走了,他的小女儿,只不过小学一年级,就跟妈妈说:「那一个人啊,巧言令色,以后不要跟他来往」,这叫共同语言。她如果没读过《论语》,一个六岁的小朋友,怎么会懂得什么叫巧言令色呢?她如果没有背得很熟,怎么会一开口就引用出来呢,而且又用得相当恰当呢?不过,纵使她用得恰当,我们也不必因此沾沾自喜,她了解的恰当也是她这个时候了解的恰当,我们相信这句话的意义在她生命中会随着她长大而逐渐长大,更加深远。

所以背诵经典的文句,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奠定将来达到最终目的的一个根基。背诵多了,背诵久了,随人随时自有其领悟,不必急的。不过,谈到大量读经,养成大才,就不得不有些教育机构的设计。关于这一点,我推广读经十几年了,有一些孩子确实读了很多的经,背了很多的书,有成大才的根基了,以后怎么办呢?其实我在刚开始推动读经的时候,就有一个配套的远程构想,就是要开书院,我预计的书院,是要背诵三十万字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做为书院的学员,其中二十万字中文,十万字外文。二十万字中文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中庸》、《论语》两万字,加上《孟子》三万五,总共五万五,再加上《老子》,就六万。再加上《庄子》内七篇,可能七八万,再加上易经才差不多十万,这么多书加起来才十万,而要求背诵二十万,所以二十万中文的底子就很可观,还有十万字外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五四首只不过两万三千个英文字,他要背诵十万,你看是多少英文经典在他心中?我们认为要像这样的孩子,才有培养成文化大才的可能。其实,要达到三十万字的背诵量,并不是很难的,把握从胎儿,或从三岁,一直到十三岁的背诵黄金期,高等资质的孩子,三五年就背完了,中等资质的孩子也不必用到十年。

十三岁以上是理解年龄,所以书院所接受的是十三岁以上的读经孩子。到书院,就可以让他理解了。首先要解经,要求把所背过的经典每个字,每句话,每一段一篇,都能解──这对一个饱读诗书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不消一两年就把功课做完了。不仅要解经,接下去,是要饱读重要著作,例如中国的经史子集,以及西方伟大的书,也就是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文化系统通通要历过,这样读书十年,从十三岁读到二十三岁,足不出户。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我们现在就要让他守着十年寒窗,希望一个学生打定他最初步的学问功力。如果愿意留下来的,再读十年,这后十年,是他独立构思,成就他学问系统学问风格的时候,到了三十三岁,或许就可以成熟了,就可以成为一代人才,就可以成为引领国际的人。如果他只来十年,不愿意再留下来,放出去遍访名山大川,或者就出去做事,从政也可以,做企业也可以。这书院就是预备培养这三种人才: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

对书院的设施,我也有一个简单的构想,就是找一个风景好而未开发的地方,大概三千到一万亩土地,做一千年的规划,因为书院要流传一千年,所以要选个世外桃源不被打扰的地方,来这里的孩子只好闭门读书。有人问这样闭门读书,会不会孤陋寡闻?不会的。他跟一万年的智慧来往,还有,现代信息发达,他更不可能孤陋寡闻,何况,书院也可以请世界的名家来这里开讲座。所以这个书院的规划是很特别的,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书院,因为古人只传授中国文化,现在是中西文化都要学习。古人的书院或许是三五十人一百来人,这个书院可以容纳三千人。古人的书院流传比较久的,或许一百年、两百年,这个书院要流传一千年以上,这是我的一个理想,目前正在进行中。所以我这次来大陆,来了一个多月了,已经到过七八个地方看过地了。你心中有没有好地方,也可以介绍我!选定了地点,就可以开始募集资金,开始建设,可以让学生陆续进住。读书论道,希望能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培养出几个人才──影响国家、民族、世界的人才。

这位朋友还问香港有没有读经班?香港是有读经班但是所谓读经班有几种意思,第一个是业余读经班,一个礼拜读一次或两次,这种类型的读经班,香港个是有的;另一种是在学校课堂里,由老师利用零碎的时间教读经,当作语文的补充教学,这在香港也是有的。但还有一种读经班是很特别的──是全天候的读经班,我们方便地称它为「私塾」──读经私塾。台湾跟大陆已经有很多读经私塾,但现在香港有没有……我还不很清楚。至于私塾的学生,家长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比较敢下决心让他参加,所以人数比较多,我们叫做「读经幼儿园」──不是幼儿园的功课加上读经,而是以读经为主,一天读经六到八个小时,普通幼儿园的功课几乎是不学的。因为我们认定普通幼儿园的功课是不需要教不需要学就会的,一般人看普通幼儿园的功课,好像也很热闹,以为三年不是学了很多么?其实,照我看,并没有。它们所教的那三年的东西对一个聪明的孩子来讲是不用学的就会的──普通幼儿园的教育大体上是一种无谓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幼儿园转型为「读经幼儿园」,三年,就可以开发一生用之不竭的聪明,学到一生取之不尽的学问基础。到了小学年龄,因为世界各国都有所谓「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如要全天读经,他必须离开学校,家长就有些犹豫了。其实,在美国以及其它所谓科学先进国家都有这种在家自学(home schooling)的法规,台湾也有了,在大陆还没有。没有这种法规怎么办呢?我觉得没有制度反而比较好,因为政府一有了法规,人民就要通过许多手续去申请,还要接受审核、检验。没有呢,正好,大家糊里胡涂,反正国家教育与在家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就好了,并不一定只有体制教育才能培养人才啊。所以大陆的私塾越来越多,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单北京有好几家。你去看他们的读书生活──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开始读经,读到六点多,练武功半个小时,吃饭,吃完饭八点多开始读经,有人读子曰学而时习之,有人读易经,有人读诗经,进度不同,因材施教。读到十二点,吃饭休息。下午两点又开始读经,读到六点。六点晚饭休息,晚上再读一会儿。一天读经约八个小时,六个小时读中文,两个小时读英文。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没有寒假,没有暑假,这就是私塾的教育。凡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在两三个星期,最多一两个月,就看到气质的变化,而且会从内心生出读书的喜悦。这种孩子的聪明立刻有明显的提升,原来学校功课好的,再放回去学校,更好;原来在学校赶不上功课的,放回去都名列前矛;原来在学校捣蛋,老师不要的孩子,变成一个知书达礼的君子。这就是文化教育之功,这就是救国救民的千秋大业。

听众:

王老师,挺高兴这次…真是觉得这个机会挺难得的,挺受教。我呢是孩子从三岁的时候给他教三字经,我跟他共同学习,所以觉得收获很大,对王老师这个理念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地赞同,所以找了很多数据。现在孩子也在读经,但是碰到一些问题,就是第一个刚才听王老师在说,咱们这个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作为传承继承,在儒家这些东西列出了单子,需要孩子学的读的,道家的也大概有些了解。那么作为释家的这些需不需要读,作为四岁左右的孩子应该读些什么能开启他的智慧,有没有入门的东西?这个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清单或者书单可以让我们作为选择,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孩子以前没有英文的基础,因为我也很赞同这种一开始就让他吸收一些外语外文,如果学英语非要从苹果、香蕉开始,不如一下进入他比较经典的、比较有更高智能一些东西的一些经典的东西开始。但是我现在发现呢,我给他播放这些东西,孩子因为没有英文的基础,他好像是不感兴趣,说很难听,他有一点反感的抗拒。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还是让他从基础,让他有一点基础对单词的理解之后再给他播放,还是?总之我有一个感觉是不是我孩子已经太晚了,毕竟没有从胎教开始。谢谢,最后祝王老师心想事成。能实现在我们大陆建一个这样的书院,为传播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做更大的贡献,感谢王老师。

王财贵老师:

你的孩子刚四岁多就读经,已经是很早了,你都还嫌晚,那很多人不是要去跳楼了?所以很恭喜你孩子这么早就接受到读经教育。不过我有还有一些建议:你让他先读三字经,这不是好的开始,固然已经不错,但不是最好的。因为读论语的孩子自然会读三字经,读三字经完再读论语就会感觉比较困难了。越小的孩子越不怕困难,你如果从最困难的教起,他就会越走越简单。其实读经是不困难的,因为只要读么,我们大人当然也不必怕难,只要读么。(家长:那现在《大学》是读完了)。《大学》读完了?还不错!要读到会背诵,背诵以后会连背,就是整部大学,整部中庸连起来背,然后论语,每一部书都整部连起来背。

第二点,说到读佛经的问题,假如你要让他将来成为佛门龙象,那么佛经就多读一点。但是,自古以来的佛门大德,也都是先读儒家、道家的书,后来才读佛家的书。我们教的是一般人,所以应先读儒家道家的经典,然后读读佛经。而佛经有一些特色,佛经是重重复复,许多经文是一直重复的。像金刚经:于意云何,于意云何。很多的于意云何,所以佛经并不一定需要像论语一样,整部的背,除非你是为了修行,以念经为功德。。如果是为了哲学,为了智慧,就不需要全背。我编了一本佛经选,就是把佛经重要的观念、常被引用的,重要的,大家比较熟的文章,收集起来。如果一个孩子把佛经选都背了,将来想要研究佛学也就有了基础了。如果大人要读佛经,也不要急,先把儒家道家的书读完再读佛经,而且选择几部来精读,其它浏览就可以了。尤其孩子还这么小,他如果要了解佛经,一定要在十三岁以上甚至二三十岁以上,他还有很多机会读,你不要烦恼。(听众:有一些佛经比如心经、金刚经也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是不是?)(王财贵老师:不是的,我们只可以说是奠定智慧的基础,不是现在读了就开启智慧,是现在读了成为将来开启智慧的基础,所以现在只是打基础。)

回到刚才英文的问题,英文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提倡从经典学起,而且只是反复听、反复听,听得很熟悉,他就会跟着念,念到能背诵,就达到英文学习的目标了。不过,确实有一些人说他的孩子不喜欢听英文。依我的理论以及经验,大部份的孩子是无所谓的,真的不喜欢听英文的孩子是特殊的、少数的。而造成那种现象的原因,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乃是家长的教学方式不合人性。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现在我要让你学英文了,你要给我坐好,好好地听!」他就是在残害人性,当然孩子要反弹了。你如果二话不说,只是播放着播放着,哪个小朋友会拒绝呢?如果已经有反抗情绪了,以后你就说:「妈妈现在要读英文了,小朋友,你走开一点,到那边玩!」你就假装很认真的样子,其实他一边玩,一边也就听到了,听到了就有效了。久而久之,他或许会好奇也想凑过来看看你的书,你反而要说:「去玩,去玩,这是妈妈要读的。」吊他胃口,他反而要求你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孩子的天性。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送去全日制读经班,一班同学大家都在读,他就不会抗拒了。自己家里教一两个孩子是比较难的,所以古人易子而教。孩子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往往出在家长,不懂孩子的天性,没有给他学习的同伴。

听众:

您是否能推荐十部中文经典

王财贵老师:

刚才说了,经典是大家可以自己去选的,我的选择只是给个建议。我把我选择的经典又分几个层次,第一顺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是最高深的一层,读经要从这里读起。建议中国人不读书便罢,要读书从这里读起。要让一个小孩子读书,从这里读起;成人读书,也要从这里读起,最省事省力,功效最大。第二顺位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顺位是一些文学作品,你可以选古文、唐诗、宋词、元曲等。最低层次,就是蒙学的书,譬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是比较外围的东西,读了以上大部头的经典,要读这些童蒙书,是很简单的,甚至不读也可以。我知道大多数人已经知道读经了,但他们又慎重其事,认为刚开始应该教《三字经》。用了一年两年时间教《三字经》,殊不知这是一种浪费!读《论语》的孩子,《三字经》大概两天三天就背完了,为什么要花一年两年呢?道理这么简单,大家不用想就知道的,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呢?因为在一百年的胡涂风气之中,对读经理论如果没有一番深刻的体认,胡涂的头恼是不容易转过来的。他们会先想到《三字经》比较简单啊,所以先教,刚才说过,我们读经又不必了解,那有简单不简单的问题呢?又有人说《三字经》比较有节奏啊,孩子比较有兴趣啊!有节奏,更糟糕,脑神经会被那单调的节奏所障碍。所以,不要用有固定节奏的东西教太多太久。而且什么叫做有兴趣,依我的看法,孩子会背,琅琅上口,不论什么,都有兴趣;不会背,结结巴巴,不论什么都没兴趣。当然读《三字经》总比读语文课本好多了,天下最无聊的书叫语文课本。

听众:

(感受若干略)我看了您很多的数据和讲座,可能您一直在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陆的文字改革,我们大陆的小孩子现在如果推广这个传统文化,我们是否在大陆还是以简化字为主,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王财贵老师:

也不是故意回避,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说与不说关系不大,所以不常说。刚才说了,文字记载了智能,我们通过文字习得智能。正体字可以了解智慧,简体字也可以了解智慧。简体字只是有一些缺点就是了:我认为最大的缺点是──很丑、很难看,不知道中国人为何能忍受?当然,如果从学问的角度来看,它不合中国造字的原理。又有人讲些神秘的话,说汉字有它的信息量,说简化字信息量的承载不够,信息量错误。这点,我不知道,不予置评。总之,我是以义理为标准,以哲学、以智慧为标准就比较不看重繁简问题。但是假如有人提起来,我当然是希望大陆能够恢复正体字。已经有这个迹象了,因为宋祖英她都敢出来说了,希望会渐渐造成民意,所以我们大家以后有机会也都表态表态。我看国家日渐清明,不会再用引蛇出洞秋后算账的阳谋了,大家表态应该无所畏了。

另外,提到简体字,我就又要数落胡适之了。毛泽东的简化字运动只不过实践了胡适之汉字改造的第一步想法而已。胡适之最高的目的是要废除汉字,全部变成罗马拼音。因为胡适当年提出以后,很多人反对,所以他说先简化,渐渐简化得跟符号差不多,以后就有机会拼音化了。毛泽东只不过实行了胡适思想的小小一步,简化得还像个中国字。不过,这毕竟真是民族的不幸,刚才我们一直呼龥,我们要重新反省五四,五四对中华民族的破坏是全面性的,包括简化字这一项。如果全国的国民都对五四有了自觉,相信正体字很快就能恢复。以我看,我们清明的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也不再执着简化字了,是有恢复的意愿的,纵使在国策上还不能恢复──因为政府是一个大机器,大机器要调转方向很难的。民间互相通信、写作的时候,多多采用正体字,久而久之,大机器也就能够跟过来了。现在儿童读经的课本,台湾是用正体字,大陆是用简体字,大陆有些孩子读的是从台湾进口的正体字,因为大陆政府不允许出版正体字,不过,已经可以自己私下读了。最近,我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读经推广中心,这个推广中心也准备出版读经教材──中文、英文、甚至德文、法文、日文、拉丁文、希腊文,都要整套的出来。有关中文方面,我依照大陆学者识繁写简的观念编辑──主要的版面是简体字,然后在每页下方留下两三行空间,用小字列出繁体字,读的人可以随时对照。小孩子的心灵很灵活,他的眼睛所及之处就留下印象,所以他随时读,随时认,到最后不用教,正体字不教就会了。这是一个方便法门。

因为人格是整全的,文化教养也应是整全的,所以,我们推广读经,所注意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只是有些是首要的,有些是次要的,有些是核心的,有些是外围的,首要和核心的,大力宣扬,次要外围的,就有机会再说。譬如,我们比较少谈到读经孩子的才艺,所谓琴棋书画,在我的推广内容当中,才艺也是须要的,但不是首要的。才艺之中,我又觉得书法是必要的。还好中国大陆的书法界还保持写正体字的传统。书法家写简体字,只是写广告或招牌时,因为政府的限制,不得已而写的。我看书法展览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正体字。所以将来我们读经的孩子一学书法,他就一定写正体字了,这是我们民间的可行之道。在国家的大机器还转不过来的时候,学写正体字,一方面是我们自求多福,一面是给国家一个参考,这也是协助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复兴,是爱国爱民的表现。但是我也常遇到没有觉醒的人,他觉得无所谓,甚至他还说既然流行了,何必再改呢?但是像我们各位,对于文化有比较深切的关怀,自觉性应该是很强的。我们希望透过对文化的关切,唤醒自觉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国学社所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个人自己打自己嘴巴,没关系,政府是拉不下这个脸的。如果自觉的人越来越多了,政府要改变,就比较师出有名。所以,我们要给他台阶下,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量变将会引起质变。(掌声)

听众:

我在美国生活二十年,回到中国来,因为我们非常爱国,爱中国文化,虽然我们没有机会,学到这个,所以我想来这个读经班。我自己在美国的一个小学,做过义工,体会到一个特别大的特点,是我们比较缺乏批判性思维。西方人比较强调这个逻辑的思维,批判的思维,西方认为这个批判性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从小学什么东西的时候要去理解,会去质疑有没有道理,觉得自己接受么,然后他们会和父母沟通。这样子呢,我们会观察到他学生文化基础很差,但是他的这一套,这种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这个系统是经过训练的,他的这个人,在大学的通才教育出来以后,有个解决问题基本的能力在里面,所以呢,感觉到他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那么咱们这个读经的系统呢,读经典,背经,根据教授的见解,我们怎么样呢?也有这个方面的创造力的培养吗?这点我还没有领悟到。我们现在领悟到的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中国文化,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中国文化是非常伟大,我们先把传统文化装好了,我们再吸取西方的那些东西,这样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我们。但如果读经教育的话,在这个创造力方面怎么实践?

王财贵老师:

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特别的成就,这个也关系到他们的教育,从小就培养认知这方面的能力,思辩,理解,运用,综合,批判,创造,这是一系列的文章,都是由于人类天性中本有理解的能力,而且可以做最恰当的理解,所以他对别人不恰当的理解会有反应,会进行批判。刚才讲过了,西方人在这方面的开发是相当精到的,西方的这种能力我们要学。但是放在教育上,怎样增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批判创造能力?我看西方人并不见得就做得尽善尽美,他们只知道这是有用的,重要的,所以从小就训练他们,其实,从整全的人格发展来说,他们只走了一偏的路。刚才讲,要理解,要运用,要综合批判,甚至要创造,那是理解力发展以后,而理解力是在13岁后才正式发展的。13岁之前,是吸收能力发挥的时候。美国人不教儿童吸收伟大的智慧,从小就要他理解,小孩子能理解什么呢?理解小猫小狗。所美国人就教孩子小猫小狗的事,那是不合人性的。一百年来,中国也学美国的教育,也教小猫小狗的事。人家不对的,我们却完全学来了,甚至连学也学不像。所以,现在反省教育问题,我们应从人性上反省起。人类有两大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都要好好开发。对于理解力,儿童在那么小的年纪,他的理解能力是不好的,我们只好放任他去,他理解得很浅也无所谓。所以美国的教师让孩子随便发表,讲错了,讲得很肤浅,老师也不会责备,这就是美国孩子长大以后所以敢思考敢发表的最大原因──保护孩子的理解力,不受破坏,以待他将来长大时,有真正的发挥。但中国人不会思考,不是从小没有给他思考的训练,是从小就被压抑了,中国的老师不让孩子自由的思考,专用很深的科学课程来压迫他,学不会,责备他,于是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不敢思考的习惯了。因此,中国人不会思考,不是语文背太多,而是数学科学教得太深,家长和老师又要求太过所致。所以,现在我们的教育,该记忆的就要记忆──13岁之前,让他把人类最伟大的智慧都吸收到肚子里面,只记忆,不强求理解,也保护了孩子的理解心灵,不受破坏,到该理解的时候,他就自己会去理解;尤其在吸收记忆的时候,促进了脑神经的发展──脑神经就是理解的交通管道,理解力的主体建构,主体建构建构得好,将来就好用,读经的孩子增进了聪明,等他慢慢张大,理解力将自然有良好的表现,不必从小就训练理解力。而且读经的孩子,他的性情是和平中正的,他比较不会偏激,不会片面,不会先入为主。这个孩子不仅理解能力好,批判能力也强。所以,不要以为美国人所拥有的思考批判能力就值得羡慕了。以我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他不仅记忆力超过美国的孩子,他的思考力批判力,也要超过美国。假如只跟着美国走,我们中国也会象美国一样,民族生机日渐衰退。

听众:

可是我还是有一点关注,就是这个小孩儿,因为读经的时候,读经是古文吗,和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差距的,这个东西,他就是背下了的,他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就是担心他会养成这种习惯,有些东西不太理解,但背下来就算是完事了,所以他就是没有在理解上有一个习惯……因为我也在国外看到中国学生的情况,就是:到美国以后,他批判性思维建立不起来了,已经太大了。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件事,如果他背背背,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要担心他形成了一个如果背下来了就好,理解不理解没有关系,如果他养成了这个习惯后,你再让他去批判,他做不到,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王财贵老师:

我要提醒你一点,你的孩子是活的──你一定要记住──一个活的生命,越长大是越喜欢理解。尤其长大到13岁以上,基本以理解为他的生命的核心,所以你不要怕他不去了解。而一个教导读经的人,该背诵的时候尽量让他背诵,该理解的时候就给他理解。你所看到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我们体制学校教出来的。一百年来,我们体制学校的教育是──他不理解的时候,硬要他理解,我们只考他体制那一套,他只好只学老师教的那一套,自由的思考习惯被障碍了。等到他能理解的时候,他因为没有读经的根基,没有广阔的心胸和高远的见识的底子,到时没志气,没理想,心灵是死的,只能混日子过了。总之,不是小时侯只教读经,不教思考,才把我们的学生教得不会思考,而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教他理解不来的思考,不教读经,所以他才一辈子不会思考。

(听众:年龄大了以后,习惯养成的……)

王财贵老师:

习惯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书造成的,是因为他的思考受控制,他做太多的习题,被制约了。我们来看看读经的孩子,怎么学习思考:比如说数学吧,数学不是训练思考的吗?读经的孩子怎么学数学的?有一个父亲带着孩子来看我,跟我说:这个孩子现在6岁,不让他上小学了,为什么?因为他从幼儿园就开始读经,一面读经,他就一边教他数学,到6岁的时候,他把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都算完了,还要上小学吗?这位家长说因为读经,记忆力好,又认字,阅读能力强,提高了理解力。

我建议整天8个小时读经的私塾,既然很少时间做别的功课了,学数学有两种模式──跟进法和搁置法。跟进法是:如果家长和老师,希望私塾里的学生数学也不要落后,可以每个礼拜用2或3个小时教数学,就能跟着上了,甚至比一般的孩子还好,可以超前学习。另一种模式是搁置法,数学是那么简单的学科,不学就会的,所以数学的教学方法是:不教,不学。就是先搁置下来,不学习。到了适当的时候,再给他学习。例如,小学一二三四五年级都不学数学,五年间大量时间用来读经,到6年级,才开始学数学。有人会怀疑,如果五年间不学数学,不学思考,他不是不能思考了吗?但是,他真的不会思考吗?刚才说过,人类的生命,自然往思考方面发展,理解能力越发展越强,只是记忆能力越发展越弱了。所以你不要怕没有思考训练,就不会思考,只要大人不压抑他,他就会思考。所以埋头读经5年的孩子,到了6年级时,他做数学,那时他13岁了,天性的理解力已经正式发展了,他又满肚子都是学问,才给他做数学,怎么做?从1年级开始做,从2+2=4开始。他多久能把一年纪的数学学完呢?大概只要一天。所以,我们体制内的1年级的孩子,都浪费了一年。读经的孩子一天就学完,而且一路走下去,都是自己学习,都是完全理解,不是在老师和考试的压迫下的一知半解,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力的训练,而且完全自我理解地做数学,你会看到他做数学,是满心欢喜的。

所以真正用我的理论的私塾,基本上是不教数学的,数学全部自己学。他会,就让他学上去,不会,就让他停在那里,甚至再做做以前的题目,有时忽然就心领神会了。假如有4年级的孩子来全天读经,他要学数学,我们就问他说,4年级数学会不会?他说会,那你就做5,6年级的数学吧,做到你不会做的地方停下来。假如他说,4年级我不会,3年级会不会,不会,那就从1年级2年级学起。所以数学是不可以按照年龄来分配的,读经私塾的每个孩子的数学进度都不一样,但都一百分。现在整个中国体制学校教数学,按照年龄来分配,那是极度不合人性的。美国虽然也有年龄的分配,但是美国老师比较放任,他们随便做,无所谓。所以读经团体,数学的教育法跟美国人反而相像,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精到一些──因为美国人太放任了。所以将来中国人的思考力会比美国人还要强,我们要培养的是世界一流人才。尤其加上读经的功力,继承中国古人,超越古代的中国人,继承西方,超越西方,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理想。我不是要大家光只读经,把西方的学问摆在一边。今天的主题不是讲过吗?在大时代里,我们中西都要学。所以,你不要害怕。我希望你对于读经的理论深入了解,才不会有这些疑惑。问这类问题的人太多了,因为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嘛。都已经都解决了,从哪里解决?从人心人性解决。

听众:

也就是说因为小孩子是有理解能力的,他在背经过程中,他还是会试图去理解,是吗?

王财贵老师:

对啊,对!你不要烦恼他没有理解批判能力,尤其他将来,已经有很深的文化教养了,他掌握中西的伟大智慧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批判才是高质量的。你看美国孩子学批判,那些小学生做批判,乱批判一通,只是美国老师知道,孩子就是不懂嘛,童言无忌嘛,所以让他胡说,胡说久了,随年龄长大,学问增多,或许就不胡说了(其实,学问如果没长进,一生总还是胡说)。我们中国老师就不准他童言无忌嘛,一定要照老师的讲嘛,这就造成了灾害了嘛!再如,教小学生作文,教得忒认真,也是祸害。一个小学生如果会作文,作的比别的小学生好,又有什么大用呢?那文章能够流传一百年吗?所以,没有意义!总之,用心训练儿童的理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他吸收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给他吸收?美国的教育是偏颇的,是要失败的,你等着瞧好了!

主持人:

如果大家还有问题可以点击「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通过BAIDU或GOOGLE 找到这个网站。在这个网站上王老师对有几百万字的答问,所有的问题大体上都答过无数次了。关于读经教育,没有问题被留下来。如果需要,也可以就近与北京的读经教育推广中心联系,电话010-82759708 。

   【本文由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信息部编辑发布】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后街中韩文化创意创新园A6栋 邮编:100096电话:400-8984808QQ读书群:543250139Email:ec@idujing.com

    季谦教育

    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12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9102652号

    新浪

    淘宝

    新浪

    关注爱读经服务号&进入爱读经微店

    私塾学堂收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