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喜欢读书,尤其是羡慕民国时期的女子入
学堂,读好书。因为,那时候的女子课本,绝对比今天的国文课本要深雅得多。随便举一课为例,题目就叫《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知营巢穴,以避风雨。其奇者,能效人言。惟不知书,故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可是,这些年的阅读量越来越少,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尤其是孩子长大了,如何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了我的一个课题,后来我决定从我自己做起。我开始阅读,而且从经典诵读开始,从读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经典之作,四书五经开始。
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多系统的经典诵读教育,我和共同儿子参加了经典诵读班,我和儿子在经典诵读班共同学习了两年。不用心疼孩子睡不上懒觉,小孩子是不会睡懒觉的。于是每个双休日,我和儿子都会起来去上
国学班八点的课。除非我上班不能陪他,只要放假我就去上课,而且我准备至少坚持到他小学毕业。他正处于心性依然纯净,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对于心性纯净的孩子来说,
读经典和背广告词一样,没有难易之分。我要把他的记忆特长用在最经典的古圣先贤的四书五经上,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他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熏习,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将陶治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这种书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
读经阶段中种下根苗。
《弟子规》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教他的,而且大概讲了里面的意思。在诵读班我们是从《
大学》开始,到《
中庸》再到《
论语》。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大声地读,亲子共读、指读,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明白做人的道理。识字长知识也在顺理成章中了。
两年来,受益的不止是儿子,我也在《学庸论语》中净化着自己。虽然我学习传统文化好多年了,但是没有象现在这样系统地熏习,我暗自窃喜,还有机会做为学生和儿子一起上课,我也有国学老师。《大学》让我知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从妈妈做起,妈妈修身,才能家齐,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和儿子一起读《论语》,让我们学习了为人立世的道理。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声音是一种正能量的磁场,读书是快乐的,做快乐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和儿子的生活里没有手机、电视、电脑,除了读经典,我们还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人事环境愈加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抱待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常怀谦虚之心,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以改过、积善、谦德来充实自己。
读经典,长心智,在经典诵读中,我补上着人生重要的课程,我们三代人忽略的课程。这是我更深的感悟。比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些贤德的朋友说好一起背弟子规,并落实到生活里,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自己身上改变。看着儿子坐公交车能给老人让座,帮我拎沉的东西,自己背书包,自己上学放学,在家帮我做家务,吃东西先给长辈,捡到钱第一个反应是:这钱不是我的不能要,不能占便宜,找不到失主就给穷人花,看到死去的小鸟能给埋起来,我们一起给要饭的乡下夫妇买手拉面,仲秋节给流浪汉月饼和水。所有这些,足以让我感到欣慰。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很充实,从心里感到快乐。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着,对孩子来说成长比分数重要,对我来说成长比事业成功重要。我的成长会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能让孩子接受受用一生的经典教育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正是经典诵读的学习,让我找到了教育子女的良方,用老祖宗的智慧,古圣先贤的教育,给他建立一个大的人生格局。孩子的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在老师的支持下,儿子把经典诵读带到了他的班级,每天带领全班五十个孩子晨读,全班同学现在正在读《大学》,经典的声音会是清晨校园里最动听的声音!
希望儿子能够从经典诵读中扎好德行教育的根,唤醒他心灵的智慧,我也能从经典诵读中找回人性的纯净。过去的一切,都让它们沉淀、清零。修行灵魂,让心灵回归宁静淡泊。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努力!
孩子成长,从妈妈读书开始;和谐家庭,从妈妈读书开始。经典的声音如同开在人生旅途中的莲花,我们脚踩莲花,步步快乐地前行。今生与经典有约,经典的声音,敲开了幸福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王财贵读经推广中心(北京季谦教育资讯中心)信息部2015年3月19日收录原创图文,编辑发布|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