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第13期读经教育师资研习会
编者按:本文刊载于2016年第6期《读经》杂志,原标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记上河温州第13期
读经教育师资研习会”。本期专题名为:从零宣导。本刊记者赴温州参加上河温州第13期
读经教育师资研习会的专题报导,从本文描述的几个人物中,可一窥上河团队的全貌。
前言:开始策划本期专题时,我们希望寻找一个有多年宣导经历的老师来作为读经宣导的模范,恰逢上河团队在温州瑞安举办第十三期读经教育师资研习会,笔者对于上河团队也是早有耳闻,感觉好像开始只有覃丁老师一个人,走着走着,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在
广西默默推广读经教育。覃老师成立了一个公司,名曰上河,办有
学堂,还开发了自己的
读经机和
读经教材,2015年他们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讲。于是我便抱着体验的心态去参加上河的研习会,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实在是不虚此行。
正如方哲萱老师在一篇关于上河文化的文章中写到:“他没有一般商业推广者的耸动人心,也不似一般教育理想者的或慷慨激昂或感人落泪,他只是平实地也毫无保留地叙述着他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自有一种智慧的见地含藏其中,那些可以获得更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运作模式竟也让人感觉纯粹而自然,于是我想到《
中庸》上的一个词——‘至诚如神’。”
对于整个团队,她写道:“这是一支既深谙老实读经精髓又透彻以义为利的商业之道的团队,我所看到的不仅是教育产品的研发经营者,更是一群有良知有爱心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实践所富含的意义,从小处说,是探索出一条理想与现实结合之路,往大处说,是开创内圣与外王结合之道,真正的以经典中所传播的人文精神,来化成天下。”
▲李晓萍老师(二排左二)组织的读书会
外来媳妇 传灯人
适逢上河团队成员李晓萍老师在文礼
书院探亲,便约定一同前往。路上和晓萍老师聊了起来,晓萍老师的家乡在广西柳州,现居桂林阳朔,她本身也是一位堂主,问到她当初为什么决定开学堂,她回忆道:“这还要感谢覃丁老师对我的鼓励。有一次去参加上河研习会,结束之后覃老师对我说:‘李老师,我觉得你很适合去开学堂,相信你一定可以在阳朔开得很好。’于是,我便满心期待地带着覃老师画的这个‘饼’回到家乡,着手开办学堂。不过,我之后才发现,这个‘饼’似乎并没有想像得那么香。”
晓萍老师远嫁到阳朔,但他们家长久居住南宁,对阳朔人生地不熟,而阳朔又是一个小县城,没有什么读经氛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堂的进展都不怎么顺利。就在她苦思冥想学堂出路的时候,终于有了转机。“有一天,我不经意看到那些村头晒暖的老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为何不跟他们聊一聊读经呢?”
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她大胆尝试起来。从那以后,总有这样一位外来媳妇,在阳朔小城的街边巷角,和那些闲来无事的老人们聊天,话家常。“您今年种了什么呀?”“用了多少肥料?”“什么时候播种?”从这样的话题一点一点聊到孙子孙女的教育,再进而聊到读经。“教育也要有办法,也要有内容,跟你种果树是一样的。”渐渐地,晓萍老师无论遇到什么人,一有机会,便会跟他们聊上几句,并且不出意外的,总能讲到读经。”
“那您一直在小县城里推广,会不会觉得孤单?”
“不会呀。其实这已经是我第十一次参加上河研习会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我觉得上河研习会很像一个‘百宝箱’,有覃丁老师讲理论,向珍老师讲教学,方家伟老师讲幼儿园读经,还有全国各地的老师分享。虽然我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办学,但是我知道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和我在一起,我就充满了能量,一点都不会觉得孤单。”晓萍老师想了想,接着说:“记得有一次我问覃老师怎么样才能开好学堂,覃老师就告诉我要读书。然后我就很努力地读书,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现在如果哪一天没读,心就会很慌,不仅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是因为感觉这一天没有得到成长。除了读书,我也会随时随地听王教授的演讲音频。刚开始也是听不明白的,但是听多了,就会时不时发现某一句以前听不懂,现在却能听懂了。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简单到很多人都不相信。就是努力地读书加上不停地听王教授的理论,效果往往出乎意料。”
“那您对于以后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曾经我们自己内心的灯没有点燃,然后我们通过读书,点亮了自己。然而这盏灯也是王教授传给我们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要把这盏灯传播下去。因此我就立志要去宣导,一灯传千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受益。”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透过车窗,望了望远处的青山,若有所思。她回过头,继续说:“其实参加过这么多次上河研习会,心中总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上河团队在宣导的过程中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但效果却很出人意料,几乎每到过一个地方,就会有一批读书会办起来。”
“真实之处,自然动人吧。”我回答到,此时的我,并不十分了解所谓“大风大浪”的含意,但从她的表述当中,也能略微体会得几分。我突然又想到了方哲萱老师那句‘至诚如神’,而对于覃老师,也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真容了。
▲覃丁老师在研习会现场
会前,初见覃丁老师
研习会开幕之前,主办方按照惯例要和覃丁老师碰面沟通未来几天的课程细节,得知笔者来自《读经》杂志,便邀请一同前往。会面地点约在覃老师的房间。
覃老师脸上挂着春风般温暖亲切的笑容,虽是初次见面,但丝毫感觉不到陌生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身着汉服的他,更为那本来由内而外透散的温和朴实增添了一分庄重严谨。我突然想到一个词:一见如故。而这种感觉仿佛并非出自我个人,而是对方自然散发的一种气质。
随后,两位老师便开始对一些课程细节进行沟通,我在一边旁听,并随手翻阅着《参会须知》。看到温馨提示一栏,其中有一点颇引人注目,上面写到:课间可以观看会场内悬挂的名画,在房间可以听听古琴曲,读一读《
论语》,听听王教授的演讲。以往参加学习,未曾见过这样的提示话语,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也似乎另有深意。“我看天气预报上说这两天会降温,要提醒参会的老师和学员们多带些衣服注意保暖。”听到覃老师这样耐心地嘱咐着,感觉更加亲切了几分。
这样的亲切一直延续到两天的课程中,以一个初次参加者的身份,笔者确实深深地被各位老师的表现和分享所感动。上河团队的每一位宣导老师,有学堂的堂主,有幼儿园的园长,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是宣导中自有一种无声而深沉的力量。
▲方家伟(左一)、覃丁(左三)和李晓萍(左四)等老师
研习会人物之覃丁
一切要从领队覃丁老师说起。
在读经推广的过程当中,任何老师和团队不免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同行的质疑、家人的不解、外界的责难……十多年从事读经教学和推广,覃老师自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开始也不很清楚如何解决,但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渐渐地便能够泰然处之,应对自如。做到这点,自然有他的一番“秘诀”:他有一台读经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在身边,里面是王教授演讲的音频,24小时不间断重复播放。
在这种长年累月的浸润熏陶下,随之而来的,是他对于读经教育理论的深入洞见,而有了这种心灵上的安止,也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问难。一切的不和谐,在覃老师心中,并未引起丝毫的波动,他始终坚信:做得不够好跟道理对不对,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读经教育做得不够好,是我们能力还不够,换句话说,因为人的限制,纵使道理是对的,仍然可能做得不够好。不过虽然做得不好,但如果道理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去讲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确做得不好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当今在读经界,有许多人都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看到很多学堂没有做好,便说读经教育的道理不对。”
在读经的路上,我们似乎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做事情自然应当务求完美,但若汲汲执着于完美而不能自拔,结果往往会在苦思冥想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时候,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像那两句诗中说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你还在埋怨这也不完美,那也不完美的时候,早已错过了千山万水的好风景。所以不要太执着,不要太计较,只要我们认定这个道理是对的,是能帮助人的,就要多宣导。”
而对于读经圈内出现的一个高频问题:“阿猫阿狗”是否可以教读经?覃老师也别有一番切实深入的体悟:“王教授说阿猫阿狗‘也可以’教读经,但不是‘就可以’。这里要有一个分辨,要明白这是一种不得已。比如有些父母,拿起书来懂几句就教几句,难道你说不可以吗?人家是父母,对子女有教育权。更何况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父母,难道他们只能教几句吗?”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接触过很多连小学都还没毕业的家长们,他们虽然识字少,但是他们肯跟读经机读,普通话读不好,他们就用自己的土话来读!就这样读了几百遍!而往往这些家庭的孩子会比那些父母有高文凭的孩子学得更好。”听到这里,我的内心不禁微微一震,似乎有什么东西湿润了眼睛。我分明听到了覃老师那厚重饱满的嗓音中,带有一丝微微地颤抖。“所以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读经教育,可以说是最公平的教育,每一个孩子,无论你的家境怎样,只要拿起经典,马上就可以平起平坐,其他一切的资源优势都会黯然失色。”其实,教育的路上本不该有如此多的分别执着,心中若还存有一丝悲悯,必不会对如此的不平视而不见。
记得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覃丁老师的故事:当初在制作上河读经机的时候,在第一版音频录制之后,覃老师发现语速和个别地方的发音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但对于整体效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略有改善的余地而已。但覃老师果断决定,重新录制,于是不惜血本重头再来。一位老师评价道:“他好像是在做商业,其实我觉得他不是在做商业,他其实是在做人,他只是把商业作为一个手段,一个工具,然后希望利用商业的方式,使读经教育推广得更深远。”是啊,当内心当中的一念不忍,面对公与私,利与义的抉择,又有几人能够中道而立,强恕行之呢?在此,我分明看到了一种生而为人所应有的刚毅和担当。
▲方家伟老师在会上分享
研习会人物之方家伟
上河研习会就像是一个“百宝箱”,不仅有覃老师讲理论的部分,还会有其他老师分享一些实操性的内容。摆事实和讲道理,显然是一种完美的搭配,适时地讲讲故事,谈谈经历,不仅仅可以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单调,也使得整个课程更加充实饱满,亲切而自然。
“方家伟老师是广西武宣仙城
国学经典幼儿园园长”,听到主持人的介绍,我不由得兴趣大增。接触读经多年,笔者深知,现在大多数的读经学堂大概只有一二十人的规模,而超过50学生的学堂屈指可数,看到一般幼儿园动辄一二百人,常有一种想法:如果能在幼儿园中推广读经就好了,一定可以事半功倍!想不到已经有老师身体力行并可以分享成果了。不由得端身正坐,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
“有人说:‘宣导太难了,我的城市连一本《论语》书都没有,更何况读《论语》的人呢’,其实,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宣导方法,就是宣导幼儿园读经。‘擒贼先擒王’,抓个园长来做宣导,一个幼儿园,小的有几十个学生,大的有几百个,几百个孩子就意味着几百个家庭,就意味着几百个家族。可以说,只要把当地的幼儿园都宣导起来读经,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书香城市。”怀着这样的想法,方园长便开始在幼儿园中推广,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仅武宣县就有十几个幼儿园,2000多个孩子读上了经典。但是在方园长的心中,这还远远不够,“读经教育要宣导宣导再宣导,我立志让1000所幼儿园读上经典。”
经常有人问他:“你宣导幼儿园读经,对你自己幼儿园的生源有没有影响?你这样不是在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吗?”方园长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他们读我们也读,这样大家一起读不是很好吗?假如哪一天我的生源没有了,那更好,我就可以专心出去宣导读经了。”
既然是要做读经宣导,自然要在平时多下些功夫,恶补一下小时候没能读经所带来的缺失。因此,方老师的背包里永远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本经典书籍和一台国学机。“我每天都有读书的习惯,如果有哪一天没有读,就会心不安,睡觉都不安稳。其实读多读少不要紧,有时间就多读一点,没时间就少读一点。”
渐渐地,他越发体会到了经典的力量,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武宣也申请举办一次上河研习会。但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请求很“奢侈”,因为众所周知,上河的研习会一般只在地市级城市举办,而武宣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而已。“覃老师说:‘要开可以,学员100人,四书过100遍。’”
看似不可能达成的条件,并没有让方园长产生一丝退却的念头。“我回去便问老师们:‘大家想不想在我们武宣开办研习会?’‘想。’‘那好,从今天开始《学庸论语》100遍,然后《
孟子》100遍。’”而当他一口气去采购几十本《
孟子》教材的时候,对方也都惊讶地问道:“你们那里已经有这么多人读《孟子》啦?”
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河研习会终于在武宣如期举办,现场150人,座无虚席。“很多学员都没有桌子,只有一张板凳。每节足足三个小时的课程,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听到这里,课程现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由衷的赞赏,是对分享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有一次我们到乡下去开读书会, 3辆大巴车,几十部小车,一直开到村里。看到这样的场面,村里的男女老幼全部都出来了,有的老人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大的车。读书会本来是100多个人,最后变成了400多个人。村子里老老小小,都出来和我们一起读经。”
▲向珍老师在学堂
研习会人物之向珍
向珍老师是南宁上河学堂的读经老师,她原来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跟许多老师一样,因为理想和现实的严重不相应,才让她决定改变工作,另谋出路。而当她从事了读经教育之后,便不自觉地全心投入,并进而乐在其中了。长年和读经的孩子在一起的她,一提到班上的孩子们,脸上便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我只需要付出我一个人的努力,但却可以收获这么多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真是非常幸福。”
工作,不满,转变,安止。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人生的固定模式,套用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如出一辙,有的人,尽其一生,都陷落在这种尴尬的循环当中不能自拔。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却有了一段奇妙的经历,无论他以前从事何种职业,或是以后还会选择其他的何种工作,但当他有幸遇到了经典,内心就好似找到了久违的家园,仿佛一瞬间就从无尽的循环当中超拔而出,从此再无退转。
但想要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少不了一番自我长进的过程。“当好一个读经老师是不容易的,相比于教好孩子,更加重要的功课是要成长自己。教育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外一个生命,用一份性情去感动另外一份性情。作为读经老师,我们其实做得很不够,我们从小也没有读经,本身就有许多缺失,但是虽然不够,我们仍然希望孩子更好。我们可以用经典的力量,用圣贤的生命去引导孩子,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受大人的局限,他就可以青出于蓝了。”
笔者也曾无数次接触过读经的孩子,当每次看到那些娇小的身影,一边手舞足蹈一边用稚嫩的童声读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有一种长久的感动。这一瞬间,他们那天籁般的嗓音仿佛带有一种灵动的力量,回荡在天地之间,沁人心脾,一切生命的隔阂也刹那间豁然贯通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这话果然真实不虚。
“可能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就像一束光,它的力量很微弱,但是如果我们有千千万万个读经的孩子,有千千万万个读经的家庭在一起,那这束光就可以散发很多的光亮,它可以照亮整个社会,可以为改变这个时代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向珍老师的这段话,听上去格外熟悉亲切,似乎在每一个读经推广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份共同的愿望。
▲研习会最后设有经典产品拍卖环节,拍卖收入全部捐赠文礼书院
结语
读经,听演讲音频,两个看似简单的习惯,就在覃老师长年累月的坚守下,慢慢扩散开来,扩散到了上河团队每一人的寻常日用之间,扩散到了他们宣讲过的每一个地方。没有耳提面命,没有外力迫使,但每一个人都如此笃定不移。不觉之间,早已成为一种内心的默契,和一分举手投足、动静语默之间的黯然相合。
道理,是同样的道理,虽然经不同的人可以演绎出千般姿态,但万变不离其宗。上河的每一位宣导讲师,都并非巧言善辩,甚至言语中略有一丝木讷。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地叙述,却格外掷地有声。每个人只是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一小部分,最终却浑然一体,成为了彼此之间最好的补充,仿佛家国血脉一般,不可分割。
就是这么一群人,踏实低调,默默耕耘,形成了读经圈特有的“广西现象”,于无声处,他们却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更多读经教育相关信息请点击:
文礼书院、
王财贵先生演讲视频文稿总汇、
读经教育入门“六小篇”、
全球读经私塾 读经学堂汇总、
读经教育学堂私塾长期招生信息汇总、
近期读经活动汇总、
爱读经产品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