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

【所有栏目】

读经教育

季谦学院

新闻资讯

推广体系

类聚导航

读经地图

读经论坛

钱穆:孔子论语与中国文化传统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中国 >

钱穆:孔子论语与中国文化传统

时间:2017-05-04 17:05 | 来源:文礼书院| 作者: 钱穆

 
       钱穆
(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一、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吾民族远自伏羲、神农、黄帝以来,已历两千五百年之文化累积;下及春秋晚世,乃有孔子之诞生。故孔子乃是吾民族文化累积两千五百年以后之一结晶。使非有民族文化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则何得出生有孔子!而自孔子以后,迄今又逾两千五百年。此一结晶,乃光辉灿烂,色泽鲜润,历久而弥新,屡化而益厚。故吾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化传统,实惟孔子一人,承前启后,可以作为其代表。
 
       关心孔子则必连带关心及于《论语》之一书。“论”者,孔子语。大抵自孔子三十以后,迄于其死,前后四十余年,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语。其具有主要意义者,皆载此书。“论”者,“讨论”义。孔子四十年间所语何限。凡所记载于此书者,皆其门人弟子,及其再传、三传以下之弟子,日常所讨论,而所拳拳服膺以终者。论又有“经纶”义。孔子语,经其一传、再传以下之弟子常所讨论,而会合编制,成此一书。论又有“抡选”义。凡孔子语,经讨论制成此一书外,尚有余语,未经录入,今尚散见于《孟子》《中庸》《易大传》,以及《春秋三传》,及《孔子家语》,乃及其他书中者,又何限。故《论语》者,乃孔子语,经其后世所讨论,所经纶编制,由抡选而成之一书也。
 
二、
 
        今就《论语》一书之编制成书言,大概可分两阶段。自《学而》至《乡党》共十篇,称《上论》。此为《论语》编制成书之第一阶段。编制此十篇者,主要大概出于孔子门人有子、曾子两人之再传弟子之手。编制成书之年代,与主编人、助编人之详细,则皆不可考。孔子死后,其门人弟子追念孔子,群认为尊师讲学,乃人生惟一大乐事;乃寻求选一人继孔子为师,而相聚讲学如旧,庶人生此乐犹获维持。乃欲群推有子继孔子为师,谓有子似孔子。而曾子独加反对,谓:“师事孔子,如秋阳以曝,江汉以濯。吾师既死,谁堪为继。”其议遂不成。此故事见于《孟子》书之记载。则知当时孔门弟子,必曾有一时群尊有子,欲推以为师;而曾子独持异议,同学们始悟初意之非;则曾子亦必同时见尊。今《论语》第一篇,首章为孔子语,次章即为有子语,第三章又为孔子语,而第四章则为曾子语,则知此上论十篇之编制,殆必由有子、曾子之门人弟子主其事。若以曾子语即为第三章,则若迳次于有子语之后,似于两人有高下之分。今在曾子语前,仍取孔子语居其先,则可避免此嫌耳。
 
电视剧《孔子》中展现的孔子讲学场景
 
       惟孔子既死,其弟子各自分别开门授徒,势散不复聚。但其所教,则共尊孔子。故孔门之三传,乃亦同尊孔子,过于其亲授业之师。乃有因其师言,亲赴曲阜,以仰谒孔子之故居,而低回不忍去;并有在此相聚而讲学者。此风至战国之末,下迄汉初而不衰。是必此辈相聚于曲阜孔子之故里,各出具随身携带,长日所讨论讲诵之孔子语,而互为对勘;乃有合编一书之动议。其事绝不限于有、曾两家之弟子。或可始于两家弟子之初传,而必当待于有、曾两家以外其他门人之再传弟子,或更待及于三传弟子之时,而上论之书始成。则更若合适也。及上论既成,此风已开,而各项材料尚络续汇集,于是乃有《下论》十篇之再次编成。则其事更后。
 
       故《论语》一书之成编,当上距孔子之死,有两百年之久。其事当在秦并六国之前不久,而天下复归于一统。故《论语》成书,实乃当时吾中华民族学术界一共业也。孔子自言:“我学不厌,教不倦而已。”孔子以其所学,公之其门弟子,又各自广其师传,以公之于各自之门人。至其编成此书,则不知出于谁何人、几多人之手。要之,则已历两百年之长时期。此非一共业而何?
 
位于曾子故里山东嘉祥县的宗圣曾子像
 
三、
 
今再就《论语》一书之内容言之。其《上论》首篇《学而》篇之首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之道亦大矣,何以教人?首之曰:“学而时习”,继之曰“朋来远方”。人孰不当学,学又曷可无朋?孔子教人首在此。至于学之所得,他人之知不知,则可勿以为重。则孔子之教,即在教人一共业也。孔子所教,最重在仁道。然仁道极难讲。《学而篇》第二章: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提出“孝弟”二字,其谁不当学?又谁不能学?仁之本即在孝弟,亦一共业也。第三章又为孔子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道难学,先求其毋不仁。日常人生中,言不求巧,色不求令,此又可知而可学者,仍是人人一共业也。第四章则为曾子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孝弟行于家门之内,忠心则推之家门之外。孔子之教人最首要者,在教人孝弟、忠心。孔子曰:“学而时习”,曾子则曰:“传不习乎?”曾子则时习孔子之所传。曾子不自立教,即教孔子所教。孔子亦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孔子亦未尝自立教,即自述其好古而学制所得耳。是则所谓学者,非人生一共业而又何耶?此之所谓“共业”,即孔门之所谓“道”也。使非人人行之,则又何得为道?而人人由之,则即是一共业矣。
 
《学而》篇先有有子,后有曾子,亦非于二人有先后之分。有子孝弟,宜在前。曾子言忠信,宜在后。《论语》先及此两人,亦非于两人有特尊。有志仁道,则孝弟、忠信宜先及也。苟使习于巧言令色,则又乌得为人忠信?然则即观于《学而》篇前四章之编列,则《论语》一书,岂不经精详之讨论,而可率尔拉杂以成之乎?然而此等艰苦经营,其出于谁何人、谁几人之手?则姓名泯灭,无可考矣。孔子更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论语》前十篇之编成,则洵出于后生可畏者之手。孔子之言,亦信而有征矣。
 
兹再考《下论》后十篇。首《先进》: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弟子分前后两批,孔子去鲁赴卫前后游者为“先进”,孔子自卫反鲁后从游者为“后进”。孔门讲学,其未用则多讲孝弟、忠信。及用之,则讲礼乐。此乃于政治、社会、教化、陶冶见大作用。前辈弟子心切用世,故于礼乐仅讲求大略。后辈弟子已值孔子晚年,用世之心已淡,而讲求礼乐则日益精详。故前辈于礼乐犹野人多质朴之气,后辈于礼乐日臻文雅,有君子之风。而孔子则有“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之慨。此见孔门学风先后转变。而孔子心情之所寄,则尤在彼不在此。故次章继之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相从于陈、蔡之门人,则全属先进。先进中有未从孔子出游,而先孔子卒者。有从归而先卒,或者出仕,未能常相聚于孔子之门者。于是继之以孔门四科之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所举其成材者之名字,惟最后文学一科,游、夏两人为后进,其前三科则皆属先进。则孔子之心所重,其偏在先进尤可知。故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是则孔子屡常夜梦周公,逮其不梦,乃自叹精力之衰。斯其有志用世,亦可谓情见乎辞矣。
 
《在陈绝粮图》
 
然孔子又曰:君子不器。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生在世,不能离群犹为一人,必在群中为一人,曰孝弟,曰忠信,曰礼乐,皆在群中为人,即“为己之学”者。只求完成其己,不求供人使用。器则供人使用,又乌得为君子?孔子晚年最称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当知为用世,则须行使出你那一套道来。世不用你,则须把你一套道好好藏起。如此则无论用、舍,总是好好完成了你一己,此之谓“为己之学”。孔子又称子贡曰:“汝器也”。问:“何器”?曰:“瑚琏之器。”此乃宗庙宝器,虽亦是器,然亦不能随便使用。故孔子教人为己,为君子。君者,群也。只在教你为群中一理想人。人人为群中一理想人,则此群亦自为一理想群。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道一以贯之,即在此。故孔门之学,乃人人“为己”之学,亦即人人“为群”之学。舍却己,何有群?但舍却群,又何有己?故孔门之学,在道义上,则人人为己,亦为群。但在功利上,则人人无己,亦无群。舍之则藏,岂不亦无了群,但仍有一后世之群在。后生可畏,斯即在后世群中矣。
 
       孔子生平只以斯道修己,只以斯道教人,何尝有意自我表现来。及其晚年,知道不行,乃写了一部《春秋》。但《春秋》亦只是记录了前世人群事,何尝有志在自我表现上。孔子教人语,只由其受教者各自记录,孔子自己却从不曾亲写下一语。其受教者,同时不仅只记录了孔子语,又记录了一些同学间之语。如颜渊是当时同学中最受尊崇之一人,凡颜渊语,记录在《论语》中的,并非颜渊自有他的学生把来记录了;都是由其同时同学记录下来,亦同样流传在孔门之再传、三传弟子中;而亦把来编入《论语》。而孔门的后进弟子,则与先进不同。孔子死后,他们各自开门授徒,从事教育工作,但他们都不是讲他们自己的一套,却都在讲他们先师孔子的一套;把他们记录下的孔子语来教。当然他们也不免有些自己的话,给弟子记录下,但真是少之又少,在今《论语》中亦有编入。实也不能算是他们话,只是他们在辗转代达孔子话。至于第三代以下,则更少语言流传,亦全不见于《论语》书中。但《论语》一书,却全由此辈不知姓名、全无语言传下的人编制而成。而其编制此书,又极寓深义。即如举《上论》首篇《学而》之前四章,下论首篇《先进》之前三章,其中寓义甚深,已可见其梗概。今不知“先进后进”一章,以及“四科十哲”之记录,果出于何人之手?然其流传讨论,以及编制于《下论》之第一篇之首,则必出于师承孔门后进之后学,则断无可疑。抑且《上论》首《学而》篇,次即《为政》篇,则孔子平日讲学精神所在,不待《下论》之《先进篇》,已在《上论》中亦早显见矣。此又见《论语》一书编纂之精心。果使孔门无后进,其先进弟子无分别为师道作宜扬,则孔子仲尼之姓名,亦可在若存若亡之境。而何有其在后世之至圣先师之尊严地位,得以常深存显耀于吾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来之人人心中,而成为吾中华文化传统一共同理想向往目标之一境界之存在乎?
 
四、
 
      《论语》一书,自西汉以来,已成为吾中国读书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孔子则成为吾中国共尊之至圣先师。直至于晚清之末两千年无变。非无其他书可读,然必其书近于《论语》,与《论语》可以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论语》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书受读之范围必更广。亦非无其他人可尊,然其人亦必能与孔子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孔子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人受敬之程度必更高。中国人几成为孔子之化身,孔子则成为中国人之缩影。换言之,孔子乃成为五千年来中国人一样品。孔子与中国民族、中国文化,几乎一而三,三而一。居今而论,中国民族、中国文化,舍孔子则几乎无从说起。
 
       然此实吾中国人自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一大共业,一相与天成此一现象。否则孔子一人,乃及其及门之七十弟子,又于其此下再传、三传,以至五传、六传之孔门后人,相与天成此《论语》一书者,又谁欤能具此力量,使此下两千五百年之中国人,必共读此书,共尊此人,创此形势,以为驱迫,而无敢违逆。孟子曰:“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惟孔子为能发掘出在其前两千五百年来中国人之心之同然,又能引申起此下两千五百年来中国人心之同然,如此而已。故中国民族生命文化大统,乃中国人之人心同然之一种共业,而孔子特为其代表,如是而已。今以最显见者言之,中国民族生命,绵亘五千年,以迄于今,并世各民族,皆无与伦比。当前中国人已达十亿之多,其他各民族亦无与伦比。即此一端,已见中国文化成就,至少有一独出并世各民族之上之一显例。其群已至悠久至广大,则生于其群之内者,必有所满足,而可无他求矣。
 
五、
 
       然而挽近一百年来,西化东渐,而人心大变。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实则为“西化”运动。回顾以往五千年,乃全无一是。论其政治,则曰“帝王专制”。论其社会,则曰“贵族封建”。论其思想,则曰“顽固守旧”。论其为犁庭扫穴之功,则罪魁祸首惟孔子一人。批孔、反孔、打倒孔家店,成为新文化运动之首要任务,而废止汉字等次之。然而凡吾当身,乃及吾父吾祖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经历,乃使吾国人仍归于途穷而思反,乃复有“复兴文化”之呼声,以及重再尊孔子之口号。
 
      具实回顾中国史,孔子以前,孟子已言之,有圣人之“任”、之“清”、之“和”,伊尹、伯夷、柳下惠三圣之品格各别。即孔子自言,亦曰“窃比吾于老彭”,未尝谓己之独出于前人也。孔子之卒,即有墨翟、杨朱、庄周、老聃,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百家群起而反孔子。尔汉以下,惟老聃犹能与孔子相抗衡。而印度佛教东来,下及唐代,几乎释迦、老聃与孔子如鼎足之三立。而老、释两家,亦下迄今世而仍在。即论孔门,孔子生前已有“先进”“后进”之异。战国之时,儒分为八。而孟、荀相异,尤为后人所熟知。两汉以下,儒学定于一尊,而有汉儒,有宋儒,又有清儒之求由宋而反汉。则在儒学一系统内,亦复有门户派别,种种分歧。则一部中国思想史,乃可谓是一部自由思想史。经、史、子、集一切著作,皆可寻证。由于时代之变,自今已往,复有欧西文化之参入,此亦顺理成章,又何足多异!惟当今之世,如何来做一像样的中国人?此始是问题所在。若必谓须打倒传统,与五千年来中国人相隔绝,故须取消中国人旧样品孔子,来重新做人,则此事体大,该有郑重时讨论之余地。
 
       今再扩而言之。印度有释迦,西欧有耶稣,与中国有孔子,此三人实为举世人类中普遍最受人信仰崇奉之三人。穆罕穆德则较耶稣更后起,其受信仰之范围亦更狭。惟佛教在印度久已衰歇,而其流传在中国者,则日益滋盛,至今未已。而回教亦日在中国生根。最近百年来,耶教在中国亦骤盛。余曾游韩国与日本,此两国受中国文化陶冶深,至今两国内多信奉孔子、释迦,而耶、回势力则几乎无有,还不能与在中国者相比。此见中国人气量大,心胸宽,好学精深,喜有朋,易于接受新事物,新风气,而能和平相处;尤能融为一炉,调剂融合,使不见有冲突。孔子之能会通羲、农、黄帝、唐虞、夏商周三代,而使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文化完成为一体,而传之此下之中国,其功正在此。故曰:“孔子何尝师之有”。是则孔子不自外为一中国人。何以今日吾国人则必排除孔子,乃始得为此下一中国人?抑或必排除为一中国人,乃始护为此下世界中一人?则我尚未见有能深阐此义,以告国人者。而批孔、排孔之风,在百年之内,有若是之张狂,则诚难以叙述也。
 
       今国人好言“人生”。惟人生当分两方面:一曰“生活”,一曰“生命”。两者间,实有甚大之不同。”生活“仅是其手段,而”生命“则是其目的。专就文学言,西方文学重在人的生活方面之叙述,而中国文学则更重在人的生命方面之表达。再论夫妇与家庭,西方亦以生活为重,而中国则更重要在于生命之意义与价值。今再论三大教主,释迦佛教则轻视生命,谓惟生、老、病、死四苦,而教人以清净寂灭、求得涅槃为宗旨。耶稣则以原始罪恶论,教人信上帝、以死后灵魂得以重归天堂为终极。此两教同是轻视人之生活,而连带忽视及于人之生命者。惟孔子能不忽视生活,而更重视其生命,令生命不即身而止。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父传子,子传孙,以至于无穷,而相互抟成一民族之大生命,直迄于今。中国民族生命绵亘五千年,而有十亿人之多,孔子立教之功,亦端在此。至于西方科学,则影响于人之生活方面者为多,即使继涨增高,最近将来人类可达于纯机器之生活,又使其能从地面生活扩大推至太空生活,要之,不脱身体生活之一面。故西方科学虽日盛,终不放弃宗教,即其有关生命一面者。今吾国人慕效西方生活,提倡科学,亦又何必排斥孔子?此诚无以自圆其说者。
 
       然继今以往,吾国人纵仍慕效西化,一心追随西方之科学人生;而牺牲生命,以务求生活之改进,则总非计之得者。古今中外,乃至千百世以下,亦宁有不孝、不弟、不忠、不信、无礼、无乐而可有大群善良之人生?大群人生既破坏,私人生活又何从得改进?惟夫妇家庭,乃为人群政治社会一切建筑之基础。亦惟孝弟、忠信、礼乐,斯继今人类乃始有太平同之望。而岂财富武力之所能预!则孔子之教,诚有其不可忽视者,其惟吾国人善反之于己心,而一加思焉;则道不在远,而即在方寸之间矣。孔子即在吾心,又何争辩之需哉!(本文录自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钱穆先生著《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一书)
 
       更多读经教育相关信息请点击文礼书院王财贵先生演讲视频文稿总汇读经教育入门“六小篇”全球读经私塾 读经学堂汇总【公告】 2017年全球读经教育夏令营信息汇总、  读经教育学堂私塾长期招生信息汇总近期读经活动汇总爱读经产品官网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后街中韩文化创意创新园A6栋 邮编:100096电话:400-8984808QQ读书群:543250139Email:ec@idujing.com

    季谦教育

    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12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9102652号

    新浪

    淘宝

    新浪

    关注爱读经服务号&进入爱读经微店

    私塾学堂收录
    返回顶部